杨炯诗歌的得与失

发布时间:2017-04-08 13:23:0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杨炯诗歌的得与失

张彩丽

:作为“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但他与“四杰”中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三人是以文章齐名,他的诗歌却是不大为人所知的。就诗歌方面而言,四人之中,杨炯现存诗作数量最少,成就也最低,虽有部分诗篇也为人称赞,但总体上来说,不足之处仍颇多。鉴于先前学习中对杨炯诗歌成就的评价,有断章取义的偏解,此文就从其诗歌成就的得与失两方面来对其作重新的认识与理解。

关键词:初唐四杰;杨炯;诗歌

提到“初唐四杰”,我们都会想到诗圣杜甫的那首流传千古的《戏为六绝句》“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这样的评价出自诗圣杜甫之口,将初唐四杰的地位一下子提升到了另一个高度。也正如杜甫所说,“初唐四杰”在中国文学史上确实是万古流芳、传颂至今。本文主要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及其诗作进行较全面地认知和评价。

杨炯虽名列“初唐四杰”,然历来在对“四杰”的研究中,多将其置于次要的地位,因而在文学史上,相对“四杰”中其他人而言,对杨炯的研究就比较少了。杨炯的诗作不多,现存的诗歌也仅有三十三首。就诗歌创作而言,杨炯在“四杰”中诗歌数量最少,成就也不能和其他四位相比,从题材上来看,他的诗歌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是抒情诗:有酬赠同事的,如《和酬虢州李司法》等;有送别友人的,如《送临津房少府》《送丰城王少府》《夜送赵纵》等,这几首送别诗写得比较整齐;也有写闺怨的诗篇,如《有所思》《梅花落》《折杨柳》等,情感真切细腻;还有一些写征战的诗歌,如《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出塞》“丈夫皆有志,会见立功勋”、《紫骝马》“匈奴今未灭,画地取封侯”等,表现了忠君立业、激昂慷慨的豪情壮志,从诗中表现出了一种豪迈的时代气息;而《早行》抒发了羁旅行役的艰辛和思乡恋家之深情;《途中》一首写游子的悲哀,直似汉魏风致,写得较好。第二类是他的写景诗:这类诗大多不是单纯的写景,而是或寓情于景、或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如他在出蜀过三峡时所写的《广溪峡》《西陵峡》《巫峡》既描绘了祖国山川的美丽景色,又往往寄寓了感慨身世的忧愤之情,如“设险犹可存,当无贾生哭”“忠信吾所蹈,泛舟亦何伤”等诗句都于写景中寓有怀古感今、思己伤怀之怅叹;另外,在他的一些道观诗中,虽然也写景细致幽美,但更多的则是借对这些景物的描写,抒自己胸中之情,如他在《游废观》中说“悠然出尘网,从此狎神仙”,既表现了他回避现实的态度,又借此表达自己厌倦仕宦的心理。还有一类是他的咏物诗,如《紫骝马》等,但这类诗也写得较少。

    从诗歌的体裁上来看,在杨炯的三十三首诗歌中,五言古诗四首,五言律诗十四首,五言排律十四首,五言绝句仅一首,没有七言诗。仅五律就占了五分之四,可见在他的诗歌中,新体的格律诗占了绝大多数,这正与历代评论“四杰”诗歌的“王杨专工五律,卢骆擅长歌行”之说相符。杨炯是初唐诗风革新的倡导者之一,也是第一个自觉地创作五言律诗的诗人。杨炯虽没有专文谈论自己对诗歌革新的主张,但在他的《王勃集序》一文中,他除了详细系统地叙述了王勃的文学见解外,也表达了自己对文学的看法,以及对诗歌革新的主张。从序文中可以看出他对“龙朔初载”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人持反对态度。另外,他对秦汉以来的文学,几乎一概持批评态度,反对六朝以来的缘情体物之作,斥之为“雕虫小技”,而提出了以风雅为宗的主张。他不仅在理论上提出这些看法与主张,而且与“四杰”共同向初唐诗坛发出号召,并自觉地将这些主张运用到诗歌创作中,决心革除这种诗坛流弊,以雄刚壮伟之作来取而代之。他们在当时统治者提倡“雅正”的基础上,打破了初唐诗坛死气沉沉的局面,为诗坛注入了生命力和创造力,使初唐诗坛开始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从诗歌革新的方面来看,杨炯大力创作近体诗,尤其是对五律的发展定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从诗作的整体风格来看,杨炯及“四杰”中其他人的五律,都仍然保留有齐梁以来的绮靡之风。但也有不少的诗作,既不再因袭齐梁的风气,也不大同于宫廷诗的狭窄的题材与雕琢纤巧、富丽秾艳的风格,而是真正的言志抒怀,用质朴而成熟的语言形式,书写诗人心中的深沉感慨。尤其是他们的五律,在诗歌语言上摆脱了宫廷诗的矫饰,代之以质朴纯熟的语言。诗中多有以深沉的人生体验凝成的对句,汰除了齐梁及唐初宫廷诗的浮华描写。这些从诗风到语言上的转变,使五律向着一个健康的趋向发展,尤其是对盛唐时期的五言律诗,产生了更加深刻的影响。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四杰”中杨炯入朝时间最早,在宫廷的时间最长,受当时盛极一时的“上官体”诗讲究属对和声律的影响也最深,因而他的近体诗尤其是五律在“四杰”中的律化程度最高。杨炯的《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就完全符合五律的格律,格律严谨、对仗工稳、诗乐精美、音调铿锵,是一篇成功之作。胡应麟在评杨炯诗时说“盈川近体虽神俊输王,而整肃深雄。究其体裁,实为正始。”特别肯定了他在近体诗创作中的成就。

    明代学者许学夷在《诗源辨体》中说“王与卢骆绮靡者尚多;杨篇什虽寡,而绮靡者少,短篇则尽成律也。”闻一多在《唐诗杂论》中也写道“五言八句的五律,到王杨才正式成为定型。同时完成的真正唐音的抒情诗,也是这时才出现的。”他还说,“正如宫体诗在卢骆手里是由宫廷走向市井,五律到王杨的时代,是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许学夷与闻一多的看法,基本上勾勒出了唐初五律定型与成长的脉络,同时也肯定了杨炯在五律这一诗体的进化中的重大作用。

    虽然杨炯在诗风革新和五律的发展定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在他的诗歌创作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首先,从内容上来看,杨炯诗歌的题材内容不够丰富。

杨炯现存的三十三首诗中,从题材上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写边塞征战生活的,写游子怀乡、思妇闺怨的,写送别友人的,写山川风光的,还有一些写游道观的诗。这比起上官仪等宫廷诗人的宫体诗,内容题材算是丰富多了,但同四杰的其他三位诗人相比,题材内容就显得狭窄了。这种情况的造成,与杨炯的生活经历有密切的关系。在四杰之中,杨炯的命运最好,生活道路也较为平坦,人生阅历不够丰富。杨炯的一生,大概有二十九年的时间,是在京城度过的,而且过的是优裕的文学侍从的生活,由于他的身份地位是宫廷馆阁的内部文臣,使他很少有机会触及当时的社会矛盾,缺少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作,个人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的缺失,是造成他的诗歌的思想意义较为空泛而缺乏深刻性的重要原因。

其次,从艺术上来看,杨炯诗歌整体的意境不够深邃,艺术成就不高。

在杨炯的诗歌中,《从军行》《夜送赵纵》等佳作很有雄浑整齐的特点,前人对杨炯诗歌的雄浑整齐也有很多的评论。如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说:“杨炯雄厚。”胡应麟《诗薮》中说“盈川近体……整肃雄浑”等。但从总体上看来,杨炯诗歌在意境方面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

首先,从杨炯的书写思妇离愁的诗篇来看。以《折杨柳》为例:“边地遥无极,征人去不还。秋容凋翠羽,别泪损红颜。望断流星驿,心驰明月关。藁砧何处在,杨柳自堪攀。”其中“秋容凋翠羽,别泪损红颜”两句,表示丈夫离家日久,思妇青春老去,然其中“红颜”一词不够生动传神。而“杨柳”的典故也用的并无新意。整首诗除了音律和谐、格式整齐外,并无优势,且缺乏动人的意境。再看杨炯的写景诗,也使人有缺乏动人意境之感。杨炯的写景诗对谢灵运山水诗的雕琢纤微,承袭较多而革新较少,如他的《和石侍御山庄》,其中虽也有写景优美的佳句“影浓山树密,香浅泽花疏”等,但全诗没有构成完整的画面,形象也不够鲜明,使诗歌的整体意境受到了影响。另外,杨炯还写有一组三峡诗,在写景与咏史、抒情的结合上,作了新的尝试,但在艺术上却并未达到成熟。特别是《广溪峡》一诗从开头至第八句“盘涡转深谷”为写景,第九句“汉氏昔云季”至结尾为咏史、抒情。前后截然分为两个部分,写景与咏史、抒情之间有隔裂的现象,过渡不自然,从而使全诗失去了浑然一体的完美意境。

最后,从形式上来看,杨炯的诗歌在体裁形式上比较单一。

由杨炯现存的诗篇看来,在体裁形式上全是五言的,有五言古诗、五言律诗、五言排律、以及五言绝句,但没有一首存诗是七言的。七言诗自刘宋鲍照大力创作之后,写的人越来越多,到初唐时期,已经成为一种比较常见的新诗体,与五言诗并行。且七言诗的句子比五言诗长,既便于表达较为复杂的意思,读起来也更加铿锵悦耳。四杰中其他几位诗人,都在七言诗创作上留有佳作,且对七言诗的发展创新作出了贡献。他们一方面注意吸收六朝歌行和小赋中铺陈排比、纵横多变的特点,扩大了诗的篇幅;另一方面还注意向民间学习,不乏通俗自然的诗句。他们把六朝以来的七言诗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对以后众多诗人的七言歌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然而,杨炯却没有留下一首七言诗,这是杨炯在诗歌体裁形式方面的一大缺失。

杨炯仅有五言诗流传下来,且在现存的三十三首诗篇中,五律占了绝大多数,所以文学史上多评他为“专攻五律”。而实际上,杨炯的五律创作成就并不十分突出,相反在他的这类诗作中还很少有独创性。一方面诗题多沿用乐府旧题,如《从军行》《战城南》《折杨柳》《紫骝马》等,很少自制新题;另一方面词藻上也都比较富艳华丽,对仗也同六朝诗很接近,他虽然在理论上提出反对“争构纤微,竞为雕刻”“假对以称美”的形式主义文风,但在诗歌的创作实践上,却未能完全摆脱六朝诗歌的影响,诗歌内容也显得比较空洞而无实物。

杨炯虽在诗歌理论革新中觉醒得较早,也提出了比较实际的变革诗风的理论主张,大力创作近体诗尤其是五言律诗,对初唐诗坛诗风的转变以及五律这一诗体的定型,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被后人列为“初唐四杰”之一,在唐代诗坛上拥有一席之地。但从个人诗歌创作成就的角度分析,杨炯诗歌不论在思想意义上,或是在艺术造诣上,都存在着较多的欠缺之处。因而在认识和评价杨炯诗歌成就时,不能单纯的就某一方面或某一首诗下定论,而应该从不同的方面着手对比分析,得出全面的而非偏执的结论。

参考文献

[1] []卢照邻 杨炯著.徐明霞 点校《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卢照邻集 杨炯集》.中华书局出版社.198011.1-3.

[2] 游国恩 主编《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24-25.

[3] 陈炳麟 主编《增订补注全唐诗》.中华书局出版.2000.卷三九.

[4] 林力 肖剑 主编《唐诗鉴赏大典》.长征出版社.199011.

[5] 张涤华 主编《全唐诗大辞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4.

[6] 彭庆生 曲今启 编《诗词典故词典》.书海出版社.199012.

[7] 杨明世著《唐诗史》.重庆出版社.1996.

[8] 傅璇琮著《唐代诗人丛考》.中华书局出版.19801.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5906dbc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f2.html

《杨炯诗歌的得与失.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