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视野下人性与教育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9-07-30 23:06:0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后现代主义视野下人性与教育的关系
作者:范
来源:《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0年第02

        古今中外,人们从未停止对人性的思考,这种思考对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人性论的重点是建立在对人性善恶的判断上,有以下几种观点:人性本善,人性本恶,人性善恶相混,人性非善非恶。人们基于上述判断,对教育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而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工具,为我们分析人性与教育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方法。

        

        一、人性论与教育观

        

        1.人性本善

        孟子是性善论的代表人物。他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告子上》)这是他主张人性善的依据。基于此,孟子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他说:“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他主张教育的任务就是要求其放心。由于人性本善,在教育方法上他特别重视让学生在内省和主观修养上下工夫。

        持性善论的还有卢梭,他倡导自然教育。自然主义所言之自然’,包括人的自然’(人性’)。依卢梭的看法,他深信人的本性是善良的,非如基督教所说的原罪’,越接近原始状态的人,心地越好。”[1]并以此为基础确立了真正的自然主义教育体系,使教育的重点从成人转向儿童,发动了一场教育界的哥白尼式革命

        2.人性本恶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荀子明确提出人性本恶的观点。他说:“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荀子·礼论》)这是说人性是人身心发展的基础,使人的发展具有可能,同时教育等人为活动又促进人的发展,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人的健康发展。因此,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化性起伪。通过充分发挥后天教育的作用,驱除恶性,培养良好的礼仪道德。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583dec4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547a150.html

《后现代主义视野下人性与教育的关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