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区域经济城市圈

发布时间:2010-11-01 14:26:4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京津冀城市群

京津冀城市群

简介

  京津冀城市群总体结构采用“点———轴”发展模式;京津冀城市群未来发展从“2+8+4”模式入手。按照国家发改委的界定,京津冀城市群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石家庄唐山保定秦皇岛廊坊沧州承德张家口八个地市其所属的通州新城、顺义新城滨海新区和唐山曹妃甸工业新域。京津冀城市群区域面积为18.34万平方公里,人口8500万。

 发展模式

  京津冀城市群“点”的发展即以核心城市和次中心城市等为主要“节点“,统筹发展;“轴”的发展就是城市群内外主要交通走廊和产业带的发展。“点”的具体发展构想是采用“2+8+4”模式,推进城市群“节点”城市发展,即推动两个核心城市、八个次中心城市及滨海新区、通州、顺义、唐山曹妃甸等新兴城市的发展;“轴”的发展构想是以京津冀城市群各城市之间的主要交通线以及沿交通线分布的产业带和城市密集带构成的。“轴”的发展将以中关村科技园和滨海新区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依托,以快速综合交通走廊为纽带,促进通州、廊坊、滨海新区城市群主轴的发展;以滨海临港重化工产业发展带和渤海西岸五大港口为发展核心,促进秦皇岛市、唐山市、天津市、沧州市沿海地区城市发展带的快速发展。

主要问题

  京津冀城市群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两方面。一是京津冀城市群经济发展整体水平有待提高。京津冀城市群的经济总量比较大,但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远低于长三角珠三角;二是核心城市对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不明显。京津冀两大核心城市并存,低等级城镇数量过多,中等城市偏少。其中北京市的城市功能、技术和产业已开始向周边地区扩散;天津由于作为北方经济中心的发展和滨海新区的开发建设,在一定时期内极化作用正在增强;河北8市等次中心城市经济实力不强,与京津两市的发展水平差距显著,接受核心经济辐射能力有限,使城市群边缘地区很难分享中心城市的发展成果。

城市定位

  京津冀城市群的发展在于定位准确,各城市应该充分利用各自的比较优势,错位发展。京津“双核”城市应定位于引领区域、全国及国际竞争的经济实力和辐射功能;8个次中心城市应按照各自的比较优势和城市群区域一体化原则,承接京津的辐射,疏解京津过于集中的城市功能;积极推动滨海新区、通州、顺义和曹妃甸等新兴城市发展。

北京市

  国家首都、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国家科技自主创新中心,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高科技研发业发达的国际大都市。

天津市

  我国北方经济中心,北方国际航运中心,现代物流中心和世界级现代制造业基地、重化工产业基地,服务业发达,环境优美的国际港口城市。

唐山市

  我国北方重化工产业基地,京津冀城市群主要重工业产品和能源供应基地,石油、铁矿石运输枢纽城市。

廊坊市

  京津塘产业带上的主要节点城市,京津高科技产业生产基地,服务业发达,环境优美的旅游会展城市,疏解京津城市功能的卫星城市。

  保定市

  京—保—石现代制造业产业带上的重要节点城市,京津冀城市群现代制造业产业、华北腹地经济发展的领头羊,疏解北京城市功能的次中心城市。

石家庄市

  华北连接中原、华南地区的交通枢纽,以医药、纺织业为主导产业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华北南部的商贸物流中心和区域经济中心。

秦皇岛市

  全国著名的滨海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国家级能源输出港和北方地区重要的出海口岸,京津冀滨海临港产业带北端节点城市,京津冀城市群生态屏障的组成部分和未来高新技术和高档居住扩散地之一。

沧州市

  京津冀滨海临港重化工产业带南部节点城市,以石油化工、盐化工为主的重工、化工产业基地,连接冀中南、鲁西北、西北地区的能源输出港。

承德市

  世界闻名的以中国皇家园林为特色的旅游休闲城市,京津冀区域水源涵养地,京津冀绿色生态农业和清洁能源基地。

张家口市

  京津冀城市群连续东北、西北区域的交通枢纽,京津冀城市群的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京津冀绿色生态农业和清洁能源基地。

滨海新区

  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国和国际物流中心,宜居生态型城区。

通州新城

  面向区域的综合性服务新城,北京市参与环渤海区域合作发展的重要基地,服务设施完美,文化产业发达,承接商务、会展、行政及城区人口功能的现代化新城区和综合服务中心。

顺义新城

  连接国际国内枢纽空港,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临空产业中心和现代化制造业基地。

唐山港新城

  北方的大型能源原材料进口港口,北方重化工业基地和临港新城。

发展思路

  构建“京廊津塘”高科技产业带

  借鉴美国硅谷的经验,距离北京60公里的廊坊可以为北京高科技产业研发中心的发展提供大有作为的空间。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的大手笔便是构建“京廊津塘”高科技产业带,即将亦庄—廊坊—武清—塘沽一线建成高科技产业发展重点。在“十五”时期末,廊坊已形成了农畜产品及加工、汽车摩托车配件、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金属制品、会展旅游等重点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电子信息500亿元以上的大项目就有华为等十多家;“十一五”期间,廊坊要谋划亿元以上的项目达120个,这些企业将被重点扶持,使得“京津廊塘”高科技产业带的前景一片光明。在产业布局空间方面,从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至塘沽滨海新区这一条线位于北京东南方向,有高速公路直达天津港,产业基础已初具规模,是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最佳首选地带。北京的支柱产业布局正朝东南和东部方向发展,沿着京津和京唐的连线发育产业带。与廊坊、燕郊及香河开发区在空间上逐步接近、渗透、融合,进一步推动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形成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制造业的北方聚集带。通过吸收华北和其他地区电子、化工、机械等类科研院所、工科院校进入,可以将廊坊建设成全国重要的科技教育基地与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京廊津塘高科技产业带是京津冀经济合作的重点之一。

  京津“单边”竞争应转向“双核互动”

  长期以来,京津两市从自身城市的利益、基础以及发展阶段出发,都曾提出过比较明确的功能及发展定位。但其功能及发展定位,从我国环渤海及北方地区视角来说,并未形成公认和共识的结论。北京与天津以及其他城市之间是畸形竞争,产业结构雷同性大于互补性,产业集群度低,缺乏合理的分工与协作。在过去的发展中,北京一方面强调作为首都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城市定位,另一方面一直强调大力发展重工业,从未放弃“经济中心”。因此,多年来,北京能否放弃经济中心,天津能否重新成为北方经济中心,京津两市能否由“单边”发展转向“双核互动”是区域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北京牵头建“联合区委会”

  尽快牵头组建区域协调机构,成立首都圈地区(京津冀区域)合作委员会,并赋予其实权地位,整合包括财政、科技、人才、信息、自然资源等区域资源。北京市社科院研究员陈孟平提议,组建的京津冀区域协调机构,其地位将界于中央政府与京、津、冀省级政府之间,它将拥有实际的权力,能够真正立足于京津冀区域的发展,作好京津冀三方财政分配,以及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的协调工作。河北省省长郭庚茂在接受法制晚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了类似的意见。他表示,希望国家成立一个城市协调的机构,建立协调机制。不过,他认为,这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因为受到了体制上的约束。

京津冀经济圈推进区域合作发展

    中国第一条时速350千米的客运专线——京津城际高速铁路,于2008年8月1日正式开通。全线运行时问仅30分钟,列车发车最短间隔为3分钟。加上已通车的京津第二条高速公路“京津高速”以及津蓟高速延长线、京沪高速公路正线和已经运营多年的京津塘高速公路,京津之间已形成5大高速通道,京津半小时经济圈基本形成。以京津城际高速铁路为核心的路网建设,为加速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和一1体化进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京津冀经济圈由北京、天津以及河北省环京津的廊坊、唐山、保定、沧州、承德、张家口、秦皇岛和省会城市石家庄构成。京津冀经济圈由于天然的地缘联系、传统的人脉关系、悠久的历史渊源和彼此互补的要素资源,历史上就联系密切,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在产业、资金、技术、人才、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开始实现全面合作。

    京津冀经济圈是我国继珠江三角洲和艮江三角洲之后的第三大经济增长极。为了进一步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和合作进程,京津冀三地出台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有力地推动了京津冀区域步入经济发展及区域合作的快车道,逐步改变了我国长期以来经济发展南快北慢的区域发展格局。

    目前,京津冀区域产业分工格局基本形成。北京经济向服务经济、知识经济、总部经济转型,与首都功能定位相统一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天津以滨海新区为龙头,建设高水平的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河北省依托资源优势,初步形成全国重要的重化工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以及京津冀都市圈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河北省的蔬菜、生猪、活牛、活羊、果品等在京津的市场占有率接近或超过50%,北京在河北建立的“场地挂钩”农产品生产基地已有100多家,总面积近33.35公顷。

    跨行政区的产业转移与合作开始显现。北京一些缺乏比较优势的产业,如首钢、北京焦化厂、北京第一机床厂等传统制造业,逐步向河北环京津的周边地区进行跨行政区的梯度转移,特别是首钢的搬迁推动了一座现代化钢城在河北曹妃甸迅速崛起。跨行政区的产业链逐步形成,企业将研发、营销及企业总部等产业链高端环节放在北京,将生产制造环节向津冀地区聚集。特别是在高技术产业领域,沿京津塘高速公路,聚集了中关村科技园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等10多个产业园区,已经形成了较发达的高新技术创新源和高技术产业链。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显著趋势。一个国家和地区只有依靠区域整体优势参与竞争,才能获得经济的较快发展。特别是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城市为核心的经济圈正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主要载体。

    北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的同时,积极通过区域分工合作,发挥周边区域资源的整合作用,带动了京津冀区域的经济发展和合作进程,推进了首都更好、更快发展。

    京津冀地区地缘关系紧密、历史源远流长、人文环境相近、资源要素互补,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北京应抓住有利的发展机遇,整合各地自然环境资源、科技人才资源、产业基础资源等,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不断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进一步加速京津冀区域的经济发展和合作进程,实现整个京津冀区域的合作共赢、协调发展。

京津冀都市圈是继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后,我国经济增长重要而关键的“第三极”,它既是我国的首都所在地,又是我国特大城市最集中、科技和教育最发达的地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我国经济格局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该区域内部各地区间的分工协作已初具规模,但由于受历史、行政、经济、市场环境、自然资源以及人才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京津冀都市圈的发展仍面临着大量亟待解决的问题。京津冀都市圈的发展取向研究“长珠三角”经济的发展,为京津冀都市圈发展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京津冀都市圈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方向对环渤海经济圈乃至全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促进京津发展及河北的科技发展有重要作用。不论从各省市发展的需要考虑,还是从全国总体布局考虑,都迫切需要加快京津冀都市圈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步伐。发挥好京津冀都市圈的地理、资源和人才优势,成为重要途径。

首先,充分利用地理区位优势,促进京津冀都市圈的经济一体化。京津冀位于东北亚经济圈中心地带,是我国三北地区及华东许多地区进入太平洋走向世界的重要通道,该地区航空网、铁路网、公路网纵横交错,其交通密度居全国第一。该区内拥有北京这样一个通讯完备、信息流量大的交通中心;天津又是我国北方最大的多功能外贸港口,2005年,天津港港口吞吐量达到24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480万标准箱,位居中国人工港第一位,世界综合性港口第六位;秦皇岛港是我国最大的煤炭专用港,京唐港的壮大,曹妃甸港系统工程的正式实施,黄骅港杂货码头的建设,使这一地区成为沟通欧洲和亚太地区的交通中心。

其次,发挥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得天独厚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与互补。京津冀地区教育资源密集,共有300多所大学,相当于“珠三角”和“长三角”的总和。其中北京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具有人才荟萃和科技优先的优势。北京拥有中央部属、市属各类科研机构685所,高等院校67所,人口素质在全国首屈一指,北京市每年获国家奖励的成果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天津拥有自然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159个,高等院校26所。京津两市是中国科技人才最密集、中国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最集中的地区。河北省是全国的矿产资源大省,已探明的矿产资源64种,其中保有储量居全国前10位的有42种;铁矿居全国第三;任丘、大港油田是我国重要的大型油田。天津、河北沿海滩涂面积共计260万亩,拥有海洋生物资源2000多种,是我国重要的海盐和水产品生产基地。由此可以看出,京津冀都市圈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分布集中,综合利用条件优越。

第三,利用比较优势和错位发展,实现京津冀产业布局优化。北京市第三产业已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2005年对GI)P的贡献率达到了664 ,说明其工业化过程已基本完成。天津市的第二产业达到了665%,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第三产业也比较发达,和第二产业一起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工业化过程正接近尾声。河北省各市总体第一产业的发展远远高于北京和天津,但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呈下降趋势,第一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从2000年的965%下降到2005年的653 ,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则发展较快;第二产业对河北省经济发展起到无可替代的支撑作用,并将在较长时期内继续发挥重要作用;第三产业发展方兴未艾,但无论是第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在产业技术层次上都与京津存在明显差距。利用投入产出模型计算,北京、天津到2010年第三产业占其生产总值比重将分别达到73 20071O46 左右,河北省仅能达到37%左右。从三省市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程度看,北京最高,天津其次,河北省最低。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的差异说明三省市产业发展的梯度差异客观存在,并在产业梯度转移规律的作用下,在区域之间由高向低转移,从而进一步调整区域产业布局和产业分工。京津冀只有根据自身的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遵循产业梯度转移规律进行产业结构的跨地区调整与转移,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深化经济协调发展与合作,推动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京津冀地区多年的经济竞争与合作,客观上已形成相互联系的城市经济综合。随着“十一五”新一轮区域规划的形成,北京编制的城市发展规划中明显地表现出寻求和回应与津冀合作的意向。天津提出“京津冀联合,共建京津大经济圈”的构想,得到了各方的响应;河北也较早地提出了“服务京津,利用京津”和“环京津发展”战略。京津冀都市圈区域合作潜力依然较大。北京虽然也具有战略资源优势,但自然资源不足,生产系统脆弱,土地资源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也日显紧张,缺乏产业工人特别是高级技工。天津则拥有丰富且高素质的产业工人。河北的矿产、煤炭、石油、土地等自然资源丰富,一般劳动力的数量多、成本低。三地在生产要素上具有较强的互补性,这为进行产业整合和分工协作奠定了基础。从目前的合作进展中已经看到,京津冀在用水及环保方面有着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北京在改善环境、发展休闲娱乐产业、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等多方面都需要河北的支持,尤其是奥运的到来将大大提升京津冀在生态、环保上的合作力度。河北在基础设施、能源、后备空间等方面将为京津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拓展平台。发展的前景展望从目前看,实现京津冀一体化的障碍依然存在:京津冀地区内部地方保护主义色彩浓厚,地方分割形成市场分割、资源垄断;京津冀地区政策尚难统一,在发展条件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区域联合发展的协调性较差;京津冀区域内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差距,使得整体水平偏低,难以尽快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从另一个层面看,也正是由于当前存在着诸多制约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协调发展的不利因素,才为实现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和更大的发展空间。促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需要在同一目标下,调整京津冀的发展战略,以实现系统的整体优化,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内实现经济一体化发展,并形成有利于实现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新格局。

1.建立合理的城市体系

从京津冀整体城市体系布局的角度出发,合理构建以北京为中心,以天津、唐山、石家庄为次中心,各市合理分工协作的城市体系。将北京定位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国际交往、国际金融中心和电子产业(研发)中心城市;把天津定位为重化工、外贸口岸和商业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和电子产业中心;将石家庄打造成中国药都和华北重要商埠,建立区域性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充分发挥综合服务功能,提高服务的比重和层次,大力发展金融、物流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其他各市要在产业上相辅相成,发挥好局部中心的作用,将重点放在提升产业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上来,同时注意产业的细分,在细分的基础下进行分工协作。

2.建立统一的市场体系,清除市场障碍

构建一个统一的大市场,一直是京津冀都市圈区域协作的重要目标。首先,京津冀三地计划联手完善商品市场,发展物流与贸易合作,建设区域农副产品统一市场。其次,相互开放和发展要素市场,突破体制障碍,合作发展劳务、金融、产权、房地产、技术等要素市场,促进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

3.打破行政壁垒,加强政府之间的协调

从长远看,京津冀都市圈的整合应当由市场力量来推进,但由于目前我国仍处在市场机制还不完善的转型时期,政府则应着力于完善市场体系、制定市场规划、引导市场准人以及构建区域化的基础设施网络。就当前来讲,政府力量对经济联动发展的协调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政府的推动也是十分必要的。

4.加强区域产业转移、承接与合作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础是生产要素的互补性和产业结构的差异性,因此产业转移也应当成为三地协作的重点。京滓冀都市圈各区域应发展当地优势产业和调整自己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加强区域间的相互联合、协作和配套,逐步建立起既能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形成自身产业特点,又能同周围区域相协调的产业结构体系。

5.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

统筹规划,推动京津冀基础设施共同建设和开发利用,促进经济共同发展。把京津冀都市圈视为一个整体,认真研究京津冀区域之间重大基础设施配置关系问题,统筹规划,在供水、供电、交通、通讯、能源、环保、防灾抗灾等基础设施方面加强合作,共同开发利用。目前京津冀都市圈尚处于蓄势待发阶段;从发展潜力来看,京津冀都市圈

区位条件独特,人文环境优越,创新资源丰富,经济基础雄厚,“十一五”时期又面临着诸多有利的因素和环境,抓好新的战略机遇,京津冀都市圈则有可能后来居上。目前,京津冀各方对区域协作的认识都有明显提高,正在加快协作步伐,特别是利用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机遇,对该区域的产业体系和基础设施进行全面的规划、调整和建设,京津冀都市圈将会以全新的面貌成为我国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高地和正在崛起的经济增长“第三极”。

参考资料: http://finance.jrj.com.cn/focus/jjjduq/index.shtml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551f8d4b14e852458fb5781.html

《京津冀区域经济城市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