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改革开放40年征文八篇

发布时间:2019-01-03 01:03:0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我与改革开放40年征文八篇

【篇一】

小时候,探险的公园旁有一条看不到尽头的铁路,很远的地方传来汽笛时,几个小孩尖叫着躲在一边,兴奋的对一列列驶来的列车议论着,可能会一节一节数着车厢,算出来不一样还会与朋友争得面红耳赤;可能会发现新的颜色的车,大嚷着最漂亮还是最丑;而对绿皮车带着那么多人跑,是何等的向往。稍大些,呆呆的我坐在电视机旁边,听着一阵清脆的铃声响起,中国第一列正式开行的“和谐号”动车组列车,以每小时200公里的速度从上海站开往苏州站,看着里面一道白色闪电划过,虽然不知道到底动车是什么,只记得是逢人就说,火车好快,火车好快。

时光飞快,那个铁路边上数列车的孩子怀揣着内心对火车的憧憬和向往,坚定的报考了铁路院校,选择了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当第一次乘坐高铁,一上车就被温馨的环境,舒适的座椅,干净的车厢所讶异,原本五个多小时的路程缩到了两个小时,更是让一颗少年的心,坚定了对专业的向往与热爱。

而这十年,中国高铁“摸着石头过河”,从一张白纸到“四纵四横”的基本建成,从最初的时速二百公里动车组到现在时速三百五十公里动车组;从全面引进再到现在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从“出口天方夜谭”到现在机车线路承包,高铁全面出口...中国高铁所代表的,正是“中国速度”特有的力量!同样,天翻地覆的变化带着普通民众亦然昂首走进“高铁社会”时,原来因为距离远而不可能的事情,现在由于有了高铁变为现实!这将极大地刺激中国人的想象“才饮功夫茶、又食武昌鱼”,“京广”高铁让家与家的距离越来越近;民众的出行也越来越倾向于高铁动车!看到一列列“和谐”、“复兴”号风驰电掣从身边驶过,高铁线路就像一条金丝带把途经的沿线城市像珍珠一样一颗颗串起,在以前由于距离远而不可能的事情,由高铁开始成为可能。

短短几年时间,中国铁路四次更换车型的背后,彰显了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高铁已经成为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标志。由此,也见证了中国铁路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是新时代的受益者,更应该是新时代的奉献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20185月,那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段时光,那一刻,我成为了朔黄铁路运输处的一名员工,在内外勤这个大家庭中,我有了自信的成长与转变,不是张口闭口的网游自嗨,而是百谈不厌的技规与安全;昔日那些神圣的火车头,如今真真切切的变成了自己的工作环境;手比,口呼,两确认,难为情变成了一丝不苟,连和师傅的聊天,也越来越多的变成了故障应急处理,新规定的执行与注意...看到中国高铁飞速发展的成就,看到中国高铁展现享誉世界的“中国速度”,虽然并不是直接服务于高铁,但这仍然让我感到骄傲和自豪!新时代提出了新任务,新形势需要新动力。奋力从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迈进,是人民的呼声、时代的要求、历史的必然。在铁路人的努力中,必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发挥先导作用。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全体华夏儿女共同的梦想,作为一名铁路职工,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要用自己的行动擦亮这张中国铁路名片。在工作中牢固树立安全责任意识,践行“安全优质,兴路强国”的新时期铁路精神,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贡献自己的力量!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浪潮中:一颗红心献给党,不用扬鞭自奋蹄,立足本职展作为,脚踏实地向前进。

2018年,复兴号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我们每个人都充满了期待,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交通强国”的建设目标,就是要解决好“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补齐我国东西部地区、城市和山区交通发展上的差距和短板;而路网升级也将大大促进我国大交通的形成,未来“八纵八横”的建成,带给我国的综合效益将不可估量,其潜在意义更加深远。

风好正是扬帆时,不用扬鞭自奋蹄!厉害了,我的国!我骄傲,我自豪,身为一名铁路人,革命精神永不忘,撸起袖子加油干!在新时代的交通强国背景下,作为先行者的铁路人,我们享有它的荣光,更应承担它的义务与召唤!在“先行有基础、时代有召唤、奋斗有目标、责任有担当、发展有挑战”的际遇中,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我们意气风发、信心满怀;开启新征程,我们重任在肩、使命光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青年一代的我们,要努力做到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敢于担当、主动作为、不辱使命,像“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一样,奋力实现由交通大国到交通强国的历史性跨越,真正担起兴路强国的重担,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高唱凝聚铁路精神的乐章,用行动吹响攻坚克难的冲锋号角,用不竭的动力和无穷的创造,为中国梦保驾护航;用安全和责任,书写新时代的华丽篇章!

【篇二】

40个春秋,弹指一挥间。40年,可以造就一片绿林;40年可以成就改变一座城市;40年,妈妈们已从青葱少女变成活力奶奶。40年,一个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时间。2018年,中国进入改革开放40年。作为80后的我没有经过过全部,只能讲述一下我从小到大的变化。

读大学之前,我都没有离开过那片生我养我的土地,每天上学、放学都要路过那同一片地方。小学的时候,穿过小胡同,就能看到那片土地,春天可以去放风筝,夏天可以去摘菜,秋天可以捡玉米,冬天可以堆雪人。初中的时候,那片土地慢慢的被小楼代替,家边上的小土路变成了柏油马路,上学的路上再也不会一脚泥泞啦。爷爷家的院子成了各家的菜园子,夏天的时候都喜欢去摘一些新鲜的菜,坐在房檐下唠一下一天的事情,再回个自家做饭。

除夕夜的停电是每年都会经历的一场“小灾难”。那时候,家里就一台彩色电视机,一家人都会坐在电视机前,包着饺子,看着春晚,唠着嗑,其乐融融。一片漆黑的突然降临,大家不急不忙的找出早已准备好的手电、蜡烛,淡定的继续手里的工作。不知道从哪年农村电改开始,换了一台变压器后,就再也没有发生过停电,但是爷爷已经习惯在每年的除夕夜将手电和蜡烛准备好,每每看到桌子上准备的蜡烛,总是想念小时候除夕夜停电的那半小时。

今年过年的时候买了一小篮子的桑葚,篮子很漂亮,果子也很漂亮,满怀希望的洗干净放到嘴里,~~~酸。这个时候我还是有点怀念小学时候的我,和爷爷一起上山摘果子,爷爷忙着修车,我就在附近的树上摘桑葚,好甜。身处北方的我,曾经只能吃到各种应季水果,春天的草莓、夏天的李子、秋天的苹果、冬天就只能啃萝卜啦。现在的我,想吃什么拿起手中的手机,一键下单,全国各地的新鲜水果几天时间都能送到你的嘴里。

一辆28自行车,小时候家里仅有的交通工具。邻居的小伙伴们练习自行车都是从28开始的,由于28自行车轮胎大,车身高,小孩子根本跨不过那条杠,斜跨骑28的是我第一次骑自行车,回想起来都是泪啊。各式各样的自行车陪我度过了小学、中学,一直到大学,家里才买了一辆电动车,方便了老爸的上下班,但是冬天的寒风吹到脸上真心冷啊。宝宝出生的第一年,爸爸才买了第一辆轿车,据说,是为了方便送外孙上幼儿园。

小时候,想看动画片还要跑到同学家的日子,因为家里的那台黑白电视连接的是外面电线杆接收器,白天从来都是雪花一片。而跑出去理由是万年不变的“写作业”,趁着家长不在的时候偷偷把电视打开,偷偷摸摸的做贼一般。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家里才买了第一台彩色电视机,变形金刚、猫和老鼠、美少女战士,那时候的动画片每一部都很经典,因为少,觉得都好看。在然后,家里买了煤气灶和三角牌的电饭锅,在夏天的时候偶尔可以代替大锅来炒菜和做饭,炕终于不会那么热啦。双缸洗衣机的购买,洗被单终于没有省事很多,在后来,一件件家用电器进入家中,也慢慢适应了现代化的生活。

改革开放40年,中国人民的变化不可谓不大,从为吃穿犯愁到奔小康、从封闭到开放、从落后到世界领先。继往开来,中国的发展永不止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下,全面深化改革,十九大的召开对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中国也踏上了新的历史征程,期待下一个40年。

【篇三】

平时,我喜欢阅读一些历史著作,今天翻到《史记·赵世家》,该篇在三十世家中匠心独运,细读全文,洋洋万言,尤其是胡服骑射的变革始末,精彩片断时有所见。通过作者的记述,赵武灵王提议胡服骑射,遭到来自各方面的反对,阻力重重,举步维艰。但武灵王力排众议,接连与贵族及大臣进行激烈的论辩,终于使反对者理屈辞穷,不得不同意他的主张。司马迁不惜笔墨,对这位改革家的远见卓识及其变革魄力予以充分肯定。正所谓“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从政有经,令行为上。”我们知道,赵国胡服骑射后国力大增,短短一年时间就脱胎换骨,打得北方诸胡俯首称臣。

合上书本,我不禁感慨万千,今年改革开放四十年了,衣食住行,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点滴中变化。毫不夸张,我们正在过着被改革开放改变的生活。回顾历史,“落后挨打”“穷才思变”的血泪教训至今如芒刺背,不敢遗忘。诚然,没有一场变革没有牺牲,唯有勇于自我革命的民族才不会被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

四十年,不过是历史一瞬,却足以影响个人、家族,乃至国家的命运。记得上学那会儿,英语作为必修课,听、说、读、写,着实得下一番苦功夫。随着开放进程的加快,国人不再困惑“为什么中国人要学外国语”,而是逐渐接受、认同,并积极主动学习。高等学府开设小语种、设立外国语学院、聘请外籍教师以及合作办学等等,无不是社会需求的反映。我的一个朋友就参加了学院交流学习项目,远渡重洋的求学之路实属不易,可作为人生的追梦之旅,义无反顾,他在路上。

不错,每个人都应该有梦想,我们的幸运是生在这个时代,国家维护我们“做梦”的权利。毕业后,我通过考试,一头扎进了哺育我长大的黑土地,到农村基层,这是我的选择。还记得第一天报到,坐在火车上的我颇为惊讶,小小村庄通火车,这是新农村的“颜值担当”。2004年启动的“村村通”系统工程被称为世界规模最大的农村改造项目,通乡、通村、通民心,可以说“村村通”为我国扶贫开发事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工作一段时间后,我结识了不少新朋友,他们称自己是“新农民”。在中心校教书的小孟是当地人,大学毕业后报考了特岗教师,回乡任教。省科研所来的农技特派员小李,性格爽朗,活跃在田间地头。还有市里下派的贫困村“第一书记”,他是我们几个小友的老大哥。有一次我们聚在一块聊起各自工作,小孟噗嗤一笑,说也不怕我们笑话她,虽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娃,可她却五谷不分,一路念书过来,她最懂刻苦学习的农村孩子,更明白乡亲们省吃俭用供娃读书的心情,加之父母年事已高,又赶上这么好的机会也就回来了。小李的情况相反,从跟导师在实验室搞科研项目,到深入农村基层实际,不仅需要独当一面的技术能力,还需要转换角色的适应力。我常看他在背后啃书本,虚心向种植户请教,和养殖专家切磋,以人民为师的奥义,我想是他在课本上、实验室里学不到的。

平时我和第一书记,我们的老大哥工作交流颇多。任职三年以来,他先从村部规范化建设抓起,建强组织阵地,又积极争取资金,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先后建立了两个专业合作社,鼓励贫困户加入合作社,持股季度分红。去年年底,他所任职的贫困村成功摘帽,提前完成组织任务,可他说他的使命还未达成,脱贫不是终点,他还要带领乡亲们富起来。老大哥的苦干、实干劲儿头深深感染着我,这是新时代应有的朝气和正能量。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我国的改革进程,弹指一挥间,中国的改革事业已经走过了四十年的峥嵘岁月。我常想,我们这一代是改革开放的受益人,我们的梦想与中国之梦血脉相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道路决定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近百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

是啊,无论个人还是国家,找到一条正确道路是多么不容易。“不疑胡服,遂胡服矣。”改革背后,不是单凭一腔热血“异想天开”,还需要智慧和自信的“脚踏实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硕果,凝结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梦想,体现着近代以来人类对社会主义的美好憧憬和不懈探索。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上,你我“岂曰无衣”?“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应勇当新时代新征程的开拓者,相互助力砥砺前行!

接到朋友的电话,正是留学他乡那哥们。彼此一番问候,才知道他已经回国一年多了,最近和合作伙伴准备进军农村市场,做电商项目,想了解一些情况,特别是相关政策倾斜的力度。我如数家珍地介绍一番,由衷地希望他和他的团队能够加入。

挂断电话,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千言万语,汇在一起——改革开放,与子偕行,真好

【篇四】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可谓弹指一挥间,沧海已桑田。改革开放,是1978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生于八十年代初期的我恰好赶上改革开放的初潮,中国的对内改革是先从农村起,而我所生长的环境让我真切地参与和见证改革开放,以亲身所感所受看到了整个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说到改革开放对人们的影响最明显的莫过于体现在“衣食住行”之上的变化,回首过往与今日做对比,农村是变化最为之快,范围最为之广,程度变化最为之深的地方。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施行后,农村开始为“包产到户”,也是“分田到户”,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资源,

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这是农民千百年来生存状态的一种经典描述,长期以来我们主要靠土地上的种养殖来提供收入。

最初,每家每户的耕地面积过小,地块过于分散,不利于合理运用农业机械,我们常常种完这块地后再跑去种另一块地,时间和精力都被拉扯开来了。一番辛勤劳动过后,累的可以吃下脸盆大小的面食,也正是这种自给自足的生活状况让我知晓粮食的可贵,潜意识里萌发了节俭的概念。自古所流传的“锄禾日当午,粒粒皆辛苦”并非只是一句经典古诗,于我而言更是亲身实践所懂得的道理。

后来,国家下发政策将每家每户的土地都集中化,我们所拥有的土地终于可以开始集中化种植,拥有了足够的土地,我们的专长得到发挥,从管理和规划上也更加便利了。在政策的扶持下,日子总归是越过越好的。随着农产品的丰收和后续的加工兴起,专业农业劳动者的收入进一步提高,而农村人的生活也不仅仅是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传统种植养殖生活,人们开始学习更多更强的本领,有远见有学识的人从农村的小小缺口里去看外面更大更好的世界。有的人在乡镇中发现广阔的红利市场,开始置办企业,那时候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乡镇企业开始流传发展。

当越来越多的机会流露出来了,有小部分人在家门口也发现了机遇,开始半农活半加工的干,有的甚至是家中留几口人负责农活,自己去做别的副业,每家每户的分工井然有序,农时下地,闲时加工。大家都沉浸在新世界中,试图发掘更多的可能。其中我最为了解和熟悉的人选,便是我的父亲,在那个时期,他也不断地在机遇中努力为家中带来更多创收。我眼看着家中发生变化,记忆里,儿时最初家中四壁是黄色的土坯墙,那时还得再搭建上狗尾草、稻草秸秆等材料来较大的提高墙体的抗弯抗剪能力,到后来房子慢慢搭盖起砖瓦白墙,家中开始通上电话,更换了更为便利的交通工具。

在此期间我也跟随着他尝试了不同的生营机会,也是由此性格中添加了几分不怕吃苦的精神,我们在不断地寻找机会,发现机会,尝试每一种不同的生存方式。

回首变化,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对基础教育的普及,相当一部分人对学习和教育开始有了意识,在农村的发展中走向乡镇,再从乡镇走到城市,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下,看到了世界的变化和进步的空间,使我更想要抓住机遇,学习更多,看更大更远的世界。

改革开放影响我们这一代的不只是生活层面的变化,还有更多的是一种文化层面的内容。即使文化传播的流动速度较为缓慢,但是我们还是受到了精神文化的熏陶,那时候掀起阵阵影视、广播文化的浪潮,充实了我们的闲时生活,在干完农活或是假期后,我们热衷于“赶时髦”,可以前去影像厅、电影院内观看最新的影视作品,在时代的进步下,我们不再只局限于单一的生活方式,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下,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我们从一块块大小不同的荧幕中,学习不同的文化潮流。

现在时隔一年或多年再回到老家,一经对比后的变化更加显著了,同样是衣食住行方面,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土地划分到户后,农民生产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是吃大锅饭,得过且过,现在做得多、做得好,生产都是自己的,人人都想经营好属于自己的那一部分,每个人的积极性都提高了。以前人们对土地的种植和利用都较为单一、重复性生产,而如今土地的利用也不再局限于只种农作物或一些常见的经济作物,朝着规模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土地的多重利用率大大提高,同样的一块生产地产生的经济价值或许相较于以前翻了几番。

以前家里只要能吃上猪肉就叫富有、生活过的好。人人向往顿顿吃白米饭,白面膜。现在的农村,人们也朝着吃健康的高标准看齐了,吃肉不算什么,然而要开始吃素菜、吃粗粮,有一种说法叫做“回归自然”。人们关注健康方面的时间开始多了。

有时回家选择开车回去,在农村公路的建设方面也看到了明显的变化,大家充分认识到了修路对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好处,大力修建通村公路,公路硬化率大大提高,甚至实现了家家通公路。并且随着法制观念的增强,人们渐渐开始有法制意识的觉醒,农民开始懂得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做争取,利用法律保护自己。

一直以来,农村的各方面脚步都紧跟城市的发展,从“生产发展”到“产业兴旺”的转变,农村产业不断融合创新、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农村电商等新业态的出现,农村也开始与互联网相结合,挖掘出了农业产业新空间呈现出的勃勃生机。

从最初成长至今,有幸生在新社会下,赶上新时代浪潮,大环境下的发展和推进,在如此质朴的环境中成长,造就了我身上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品质。我与时代一同进步和发展,看世间变化,不忍热泪盈眶,我们唯有更加勤奋工作,努力拼搏,才能报答这个时代。唯有坚持自己身上优秀的品质,不断地学习进步,才能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篇五】

我,是一个“80后”青年。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在神州大地上悄然吹起时,1988年出生的我还未曾与这个世界谋面,真切感受改革开放的时间尚短,然而,这并不影响我从历史资料中、从老人们的口口相传中感受改革开放的波澜壮阔和沧桑巨变。

中国的改革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进一步深入认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基础上开始酝酿和抉择的。在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努力下,1978年底召开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终于排除干扰,统一了全党思想,确定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那之后,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都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作为出生在红旗下,成长在春风里的“80后”一代,虽然无缘亲历改革开放初期的轰轰烈烈,虽然经历改革开放不过三十年,但不可否认,我们一直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巨大变化中,享受着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种种福利。

我的童年生活并不富裕,孩童时的记忆则大多停留在几分钱的动物软糖、几毛钱的红豆冰棍中,仅有的娱乐方式也不过是跳房子、跳皮筋、弹玻璃珠,放学回家馒头夹麻将就是最好的加餐……如果哪天看到邻居小伙伴手里捏着几块爸爸妈妈给的“大白兔”或者羊角辫上扎了两朵样式新颖的头花,那都是要羡慕很久的。

现在想来,除了好吃的好玩的,儿时最深刻的记忆就是1997年的香港回归了。那一年我九岁,还不懂太多深奥的政治意义,只依稀记得那一年,那一天,举国上下,全民欢腾。父亲新添置的彩色电视机更让家中平添一份喜庆,至今我还能感受到那种自豪热烈欢腾气氛,到处是欢腾的人群、喧腾的锣鼓、五彩缤纷的礼花……那是我一生难忘的景象。第一次感受到有一种情绪在小小的身体里升腾,长大后才知道那就是民族自豪感。香港回归祖国,中华民族终于洗雪百年耻辱,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了一大步,这一切,我想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大概也不会成为现实。

时隔不久,澳门也顺利回归祖国。跨入新千年,祖国喜事连连,先是申奥成功,继而成功入世。那时,还不懂什么申奥、入世,也不懂这些对于国家的意义,只记得当时初中老师在向我们一群懵懂的孩子说这些的时候兴奋的表情。

2008年,改革开放30年。我适逢大一,那一年最热闹的事情莫过于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实现了我们“举办一届历史上最好的奥运会“的诺言,更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伟大成就。

光阴荏苒,转眼我已是而立之年,改革开放已经40周年。40年,一切都在无声无息中进行,变化无时无刻不在发生,数字化、智能化完全改变了我们的生活。长大的我也一步步实现了自已当年的梦想:顺利考上大学,有了自己的家庭事业,靠自己努力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虽然谈不上有多大成就,但按部就班成家立业,有了可以继续做梦的地方。

40年改革开放是波澜壮阔的40年,是沧桑巨变的40年,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瑰丽辉煌的40年。40年,足够漫长;40年,又极为短暂,但无论如何它终归要成为一段历史。英雄创造的历史,只是历史的骨架和轮廓;民众创造的历史,才是历史的筋脉和血肉。回望40年的改革开放,留在我们记忆里的,不应仅仅是排列整齐的数字,也不应仅仅是庄严肃穆的大事记,更应该是一个个写满梦想与希望的人生,更应该是一段段镌刻着时代印痕的故事。

改革开放40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我们已经昂首阔步走在了时代前列。我深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必将会出现一个又一个辉煌的40年,中华民族也必将再次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篇六】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回首过去,改革开放给国家、社会和人民生活带来的变化之大,让人惊叹。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我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参与者、受益者,在我的眼里和心上,随便点击一下,就能点出几个惊叹——

惊叹一:轮子一转,时空缩短

改革开放初期,有一句激动人心的口号:“搏一搏,单车变摩托!”因为之前的“三大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曾是人们幸福生活的标志。买一个这样的“大件”,需要花一年半载的积蓄。如果哪个小伙有了这“三大件”,那么简直就是金龟婿。然而等有了单车,便想有摩托。摩托还没时髦几年,汽车就闯进人们的生活,而且是以排山倒海之势,一波一波闯进家庭,博人眼球,让人心跳不已。汽车进入寻常百姓家,让人们出行尤其跑长途快捷方便。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高速公路,辅就着“汽车光缆”,百里千里之外,几小时就可到达。

作为一个普通的工薪阶层,我正是这样的见证者和使用者。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有了手表、自行车、照相机,我曾自豪过一阵子。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感觉落伍,于是赶快买摩托,骑了几年,觉得土气,又与时俱进用上汽车。当时,为了“单车变摩托”,一辆普通至极的雅马哈摩托,几乎让我“搏”尽存款。如今,汽车早已普及且不断更新换代,像我一样的普通人,现在买一辆汽车相当于当初买一辆自行车或者摩托车。而且,许多先进交通工具(比如无人驾驶的智能汽车)不断向人们招手,即便以后再更换也不会有多少幸福感。现在一家人有几辆车、一人驾一车的情况很普遍,并且在追波逐浪的“换车潮”中,车子几年一换,越换越好。

惊叹二:一机在手,走遍天下

上世纪五十年代,有句描绘幸福生活的口号: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那时的电话是最老式的“摇把子”,许多人都没碰过。后来,靠人工接转的“摇把子”改进成拨盘电话,可直拨对方号码,虽然进了一大步,但仍然稀少。很长一段时间,电话还是奢侈品,一个单位只有一两部电话,使用极不方便。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玉溪建设光纤传输,让程控电话一下普及起来。刚当记者的我,在单位里第一个自掏腰包安装了住宅电话,后来又鼓动同事安装财政补贴的住宅电话。我采访了玉溪第一条光缆和第一个开通程控电话的县。同事的腰上也开始挂上了传呼机。突然间,像砖头一样的“大哥大”从天而降,眼热之际写文章预言“大哥大”这个词不久将消失,事实果然如此。再后来手机花样翻新,越来越智能,越来越强大,与人建立起最密切最实用的关系而无法分离。手机整合了照相机、摄影机、录音机、游戏机等功能,可作电筒、闹钟、导航、电脑用,还能支付、浏览、编辑,多媒体和互联网为手机插上了直飞云霄的翅膀,几乎什么都可搞定。一机在手,走遍天下!

惊叹三:越住越宽,越住越好

四十年来,高楼大厦和各种新房不断从地面上大量“长”出来,把城乡连接得更紧,城市化进程给人最大的直观感受就是路相连、房相接。随着装修的升级,家具的更新,卫生的讲究,许多家庭的住房条件变得越来越好,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人们经历过曾经的小平房和三套间,简陋狭窄之极,只能算蜗居。低水平的住宅,让人们饱受一家三代同住一间房或一套房之苦。翻过清贫而尴尬的一页,现在的他们,懂得并有条件享受美好生活了。我作为一个工薪阶层,曾住过乡下只能摆放两张单人床的土房子,也住过十多平方米的木土结构的老房子,还住过几十平方米的砖混结构的旧房子。后来从2000年开始,住房条件得到了大大改善。

惊叹四:风光职业,几年一换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过去曾经的好职业,比如大车驾驶员、食品公司割肉师傅、电影院售票员、食堂饭店厨师、国企工人、传统木匠……随着时间推移,有的职业已不再吃香。职业的消失和更替,不断敲晕旧的优势,又不断创造新的机遇。而且,这种淘汰的速度越来越快,期限越来越短。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行业越来越多,个人职业发展的选择机会也越来越多。像我这样,当过知青、教师、记者、公务员,比起同龄人似乎还算得“丰富”,但比起现在的一些年轻人,他们从事过的职业,要比我多得多。

惊叹五:网络精彩,文凭上涨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调入玉溪日报社。那时出报,还是铅字排版,还得一个一个地“捡字”排版,这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千百年的沿袭和升级版。而几年后激光照排一出来,就把笨拙落后的铅字排版和老式印刷淘汰了。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记者编辑用上电脑,不再用笔写作,逐步实现无纸化办公。而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让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精彩频出。网上浏览、购物和快捷支付成为时尚,而且正在进入全新的刷脸时代和人工智能时代。本人建起个人微信公众号“葵之语”,写作发表了几百篇网络文章,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和自律的基础上,发表观点,传播正能量。

虚拟世界带来知识爆炸和知识裂变,知识增长和知识更新的传播速度之快,让人目不暇接。知识和信息的获取方式和途径有多种便捷的选择,再也不用像过去只靠听课和书本去实现,电子读物更多取代了纸质读物。与知识爆炸相适应的是,人们接受教育的意识更强,受教育渠道多,文化程度普遍提高,直接的表现就是文凭的普及和升格。1980年我大学专科毕业进玉溪卷烟厂(红塔集团前身),一个大约千人的企业,大学生寥寥无几,连高中生和中专生也不多。几十年后的今天,进厂当工人最低的文凭也要大学本科,而且硕士和博士越来越多。整个社会,文凭飙升,谁都不可小看。

惊叹六:观念新奇,跟不上趟

改革开放,把封闭了几十年的国门打开,生活中充满着新奇。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二十出头的我也跟着赶时髦,留长发,戴变色眼镜,穿筒裤,买日本录放机,跳交际舞,一副前卫的样子。后来,新奇就成了生活的常态,越往后越变得快,无论吃穿住行,见奇不奇,见怪不怪。一拨一拨的年轻人创造着属于他们的着装时代。当初的年轻人逐渐老了,面对这个充满新奇的世界,似乎已经跟不上趟。

惊叹七:文化风行,装点生活

上世纪七十年代读中学,每周只能吃两次肉,解馋得过年过节才行,即便到了改革开放之初,猪肉仍然凭票供应,无法放开肚皮吃。对许多人来说,吃饭就是吃饭,饭一端,稀里哗啦往嘴里扒,吃饱就行;喝茶就是喝茶,杯一抬,只管往口里倒,解渴就好。吃喝还停留在填肚饱腹的层面,没有条件讲究,更搭不上文化的边。而现在动辄讲“吃文化”“茶文化”。吃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也要吃少,有的还不能随便吃,一切讲健康和安全、讲味道和品质。

近些年,中老年人在家闲不住,便聚集在一起跳广场舞,那叫广场文化。如果旅游了,上老年大学了,发展兴趣爱好了,也就跟文化沾边了。文化由文化人弄出来,且文化人越来越多,分类越来越细,比如写作的、写字的、演讲的、绘画的、跳舞的、练嗓的、玩乐器的、打拳摸球的,等等,都是文化人,师者家者辈出。自己玩笔四十年,读了些书,只是个笔杆子和文人,文而未“化”,算不上真正的“文化人”。

当然,改革开放四十年,不是几句话可以说完的,只能留下几个惊叹。但正是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觉得这四十年无非就是一个“变”字——急剧变化的时代潮流、社会现实和个人生活,都打上永恒的历史烙印,都可用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诗句形容概括:“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篇七】

上世纪80年代初,“大包干”改革的春风吹到农村。当时记者还小,但是也亲历了整个农村“大包干”的过程。刚开始的时候,农民议论纷纷,各种声音都有,诸如“辛辛苦苦三十年,一朝回到解放前”等等。但是大部分还是对“大包干”表示欢迎,只有少数村干部不愿意分地。

“大包干”当时简称为“单干”。刚开始的时候,农民自愿组成“互助组”,以便于相互支援劳力和生产工具等。那时候,田间的“老把式”格外受欢迎,家门口来来往往咨询请教的很多。“大包干”是好是坏,春天就显现了出来,首先是麦田,各种小麦品种一试高低,农民都在暗自比谁家的地干净、谁家的庄稼长得好,如果谁家的麦田杂草多,会被人耻笑的。农田里,人明显多了,男女老少齐上阵,打池埂、灌溉、拉粪、除草、施肥等等,不用吹出工哨,农民便会自觉下地干活。

记者记忆最深的是各个生产队分农具与牲口的场面,将生产队仓库中的各种农具、生产资料分成若干份,连围粮食的席子都割成若干片,分给生产队里的农民,生产队的房子也都分了。那场面又热闹又有些让人心酸,至今都令人难以忘怀。有的农民将生产队仓库里的粮食都抢了,拿回家喂猪,结果粮食里含有老鼠药,把猪都药着了。当时有这样一副漫画,画的是一个人在骑摩托车,另一个人倒坐着,前边的说前进得真快啊,后面的说倒退得真快啊。光阴荏苒,历史早已经验证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改革开放40年,给农村带来的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包产到户”的第一个夏天来了,地里的庄稼长得格外茂盛,农民干起活来也格外卖力,原来不常参加劳动的人也出来劳动了。田野里热闹得很。“包产到户”以后,地变多了,原因是农民把能种的地都种上了。当时,农民种了许多麦子,有数字显示:小麦产量1970年为1.64万吨,1978年为3.44万吨,到1992年达到34.34万吨,是“包产到户”前的近20倍,呈一路上扬趋势。还有另外一组数字:水稻产量1978年为0.14万吨,1990年为12.26万吨,xx年为24万吨,改革开放40年,我市水稻种植面积提高了近170倍。早在10多年前,广大农村大米白面就成为了主食,从此,告别了高粱米、大苞米的“粗粮时代”,农民的笑容更加灿烂。

“包产到户”极大地提升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广袤的田野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玉米单产迅速上升,农民的余粮也大大增加。有数字显示:1978年我市第一产业总产值为3.78亿元,1985年为10.40亿元,1998年为57.65亿元,xx年为262.64亿元,产值翻了近70倍。

回首我市深化农村牧区综合改革、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历程,步履坚实。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以率先实现农牧业现代化为主攻方向,重点建设现代农牧业综合改革示范区,加快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提升农牧业标准化,确定土地确权登记试点嘎查村,推广“蒙草抗旱”产业联盟模式,扶持重点龙头企业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实施优势特色产业标准,建立肉牛可追溯体系……农村改革步步深入。

展望今后五年,我市将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现代化,推动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深化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牧业区域布局,大力发展生态节水农牧业,开展优势特色农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打响“绿色科尔沁”品牌,深化以土地“三权”分置为重点的农村牧区综合改革,构建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推进农村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40年弹指一挥间,多少当年的见证者青丝变白发。从“包产到户”一路走来,见证的是农村牧区的巨大变化,品味的是发展过程中的阵痛与喜悦,感受到的是我们身处这个伟大的时代,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新时代的新农村新牧区,在持续深化改革的推动下,必将会有一个新的更大的飞跃。

【篇八】

今天,伟大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高速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快速便捷,这一切,都是改革开放40年来,国家注重交通建设,交通人砥砺奋进,高速公路建设蓬勃发展的结果。

我的老家在华北平原的一个偏僻小村庄里,距离县城仅15公里,在我儿时的记忆里,从家到县城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在县城上学,没有如今的汽车接送,摩托车捎载,那时家里连自行车都是有钱人家的奢饰品,靠的是两条腿,一步一步地走到学校。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期盼着有一条砖道也好,更奢望着宽敞平坦的柏油马路。3年的高中生活我一直走在这样一条乡间小路上。

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从家乡考上天津的大学,借来邻家的自行车,哥哥载着我,大包小包的背拖肩扛,黎明出发去县城坐大巴车,坐到距离百里路外的泊头镇,转坐去往天津的绿皮火车,从早晨5点起床,200多公里的路途,下午5点才灰头土脸地到达学校。一天的征程中,屡次出现过电视里面出现的惊险场面:稍一迟钝晚点了,追着刚刚离站日发一次的汽车追赶着跑上车;中途停驻上卫生间,回来上错停靠的班车焦虑不安的一路,到达终点急急地寻找放在原来车上的行李:背着铺盖卷人托手爬地从火车窗户上艰难的爬上火车……4年的大学生活,来来回回折腾多少次,估计那时年青体壮,而且大家都是如此颇费周折地出行,倒也没觉得多么辛苦。4年的大学生活,颠簸在一条上天津的路上。

当年,从家乡通往县城的崎岖难行土路人们挪步前行,到颠簸的砂石路自行车、拖拉机、农用车的碾压,又到平坦的柏油马路,现今已修成宽广的水泥路,各式各样的汽车在上面奔驰,道路的修建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物资的交流,带动了周边村庄百姓的经济发展。在国家的公路版图中,这是一条不起眼的乡村路,却是一条与时俱进,与祖国改革发展共进的马路,几十年来小路的变化,不正是祖国旧貌换新颜,蒸蒸日上的真实写照吗?

现在从天津到家乡的高速公路修到家门口,上路刷卡,双向6车道的高速,行驶不到2小时时间,省去了路途的颠簸、中转的波折,一站式的高速到达让我们畅快地到达目的地,当时在我们想来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从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有幸成为一名交通人,从事道路施工设计和管理工作,也有机会见证了我们河北高速的从无到有,从有到多的历程。

1986年,第一条有河北省自行设计、建设的高速公路京石高速开工建设,1991年半幅通车,199412月全幅通车---河北交通由此进入了全新发展阶段。2002年,我参加石黄高速衡水支线建设、到今天加入京衡高速公路的建设管理,自己从事高速公路事业,更是亲身见证了祖国改革开放以来日新月异的变化。20多年间,燕赵大地上的高速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线到网,通车里程突破7000公里,一条条通达四方的高速公路已经成为人们出行的必需,日常生活离不开的一部分。南来北往的货物运输,是支撑经济发展的运输大动脉。不断增长的通车里程背后,是河北省高速公路建设管理的一次次突破,是交通人辛勤汗水、勤劳智慧的结晶;改革开放带来的一次次的生机,推动着河北省乃至全国高速的迅猛发展。

高速公路的迅猛发展,给人们带来了真真切切的实惠,使人们的出行更便捷,更顺畅,给我的生活也带来巨大的变化。

xx年国庆节,我萌生自驾去海南的想法,出发前查地图,搜百度,咨询朋友做好自驾攻略,还是担心假期时间段高速路上堵车难行,再鼓起勇气出发驶上高速的时候,心情反而放松下来。也许是职业的关系,在每条高速路感觉都如此的亲切和熟悉,又让我新奇和喜悦,路上历经大广高速、许广高速、京港澳高速、包茂高速、沈海高速一路顺畅到达海南。从北到南,途中上走走停停,赏花看景,顺畅安全的高速公路给我带来别样的出行感受。不到十天的时间,近5000公里的行程,是我人生中的一次挑战和意想不到的成功经历。成功的自驾经历,今年又促使我进行了一趟青海自驾游。经邢衡高速、和汾高速、青银高速、定武高速、京藏高速一路到达青海。两次的自驾经历,游历了十几个省份,行驶了多条高速公路,感慨现今出行的便捷,骄傲我们高速公路的飞速发展,自豪于我是一名高速的建设者、管理者、养护者。继而萌生一个念头:争取有生之年踏遍祖国版图上的所有高速公路!

从农村乡间路上走出来的懵懂少年,到参与多条高速建设管理的年轻壮年,到如今尽享高速红利的斑白中年,几十年的人生经历,着实见证了出行道路的改变,体验了高速公路的便捷,感受到40年来改革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变化。我希望,更多的高速公路在这片发展的热土上无限延伸,更多的改革发展使我们的更生活美好,让我们的祖国更强大繁荣!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44855f5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c1.html

《我与改革开放40年征文八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