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幼儿的自律2

发布时间:2020-02-21 15:47:4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如何培养幼儿阶段的孩子自律

各位家长朋友们:

大家好!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意思是说:孩子一生的幸福在很小就已经开始奠定了。其实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越优秀的人,他们越自律。康德说:“自律使我们与众不同,自律令我们活得更高级。也正是自律,才能使我们获得更自由的人生。”大量的研究发现,一个人健康人格的形成,绝大部分取决于他6岁以前,孩子在幼儿时期,如果我们仅凭感情、仅凭经验去教育孩子,不了解孩子心理成长的规律和科学的育儿知识,很容易走进教育孩子的误区,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果这样,在漫长的育儿路上我们将越来越痛苦,孩子甚至也会误入歧途。家长朋友们,我们该如何科学的教育孩子呢?今天,我就从如何培养孩子自律和大家做些交流。

一、自律的意义及其重要性

什么是自律?自律是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自己约束自己,自己要求自己。自律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向好的行为,是一种坚持,也是一种习惯。

现实中,自律的人才能更好地掌控自己的人生。自律看上去容易,而做起来并不容易,事实上一个人有多自律,就有多强大。大家都知道抽烟有害身体健康,但有的人尝试多次,始终戒不掉。生活中真正能自律的人,不一定都是那些最有意志力的人,而是在面对行为和意志的冲突时,仍然不迷失方向的人。萧伯纳曾说过:自我控制是强者的本能。那些成功的人,都拥有明确的目标和达成目标的自律。

但有的人因为不良习惯使然,自我管理能力弱,懒惰,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战胜自己,就难以走好自己的人生。比如说好的要减肥,但还是控制不了爱吃零食的习惯;说好的以后少喝酒,但还是控制不了贪酒的毛病;说好想考某执业资格,准备挤时间看书、培训、迎考,但早晨别人已经学习几个小时了,他还在睡懒觉,起来还心安理得;晚上别人已经做了一些当下该做的事了,他还在打游戏、聊微信……

哈佛大学一个著名的关于目标和自律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都差不多的年轻人。调查结果发现: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3%的人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25年的跟踪研究结果显示,他们的生活状况及分布现象十分有意思,那些占3%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者:25年来几乎都不曾更改过自我的人生目标,25年来他们都朝着同一个方向不懈地发奋,25年后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的顶尖成功人士。那些60%的模糊目标者和27%没有目标的人群,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面,没有什么突出的成绩,有的在自己的工作上怨天尤人。

由此可见,那些极度自律的人,生活得更好。什么是最好的生活状态?自律才是最好的生活的状态。在一次央视“开讲啦!”节目,有人问: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在哪里?周叶中校长说,人与人之间最小的差距来自智商,最大的差距来自于坚持。我理解他的“坚持”实际上是“自律”的意思。

而3-6岁的时候,是孩子规则意识和早期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这个时候,孩子的自我管理开始萌芽。孩子们会开始表现出强烈地证明自己能力的意愿,而且开始在游戏中制定规则,并且乐于接受管束,不像两岁时那样觉得自己是天下第一了。这个年龄的孩子各种能力都开始发展了起来,可以理解你的指令,并且能顺畅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从这个时候开始培养孩子的自律性尤为重要。

2、幼儿学段孩子的心理及行为分析

在儿童3-6岁时期,是孩子心理发育和人格塑造的关键期。这个时期他们的可塑性很大,只要大人善加引导,让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即可。如果放任孩子的不良行为和心理的发展,过了这个时期就不容易改变了。好奇、好动、好模仿、好被人称赞是这个年龄最显著之心理现象。

3-4岁幼儿(小班)心理发展一般特征:行为受情绪的影响大,易冲动,情绪不稳定,易受外界影响与周围人感染,特别爱哭;模仿是这个时期幼儿主要的学习方式,他们是通过模仿他人来掌握和学习别人的经验的,他们对成人的依赖性大,许多良好的习惯易在模仿下形成和巩固。比如喜欢模仿妈妈打电话的样子,烧饭的动作等,还喜欢学玩伴的样。游戏时喜欢同玩伴担任同样的角色,因此在游戏中常常出现许多“妈妈”在烧饭,对此,他们感到很满足,并未感到不合理。

4-5岁幼儿(中班)心理发展一般特征:对周围事物感到好奇、新鲜;自我控制力不强,思维活跃;他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和生活规则、游戏规则;能够进行合作游戏,这有助于幼儿同伴关系的形成与社会性发展。幼儿总是不停地看、听、摸、动,见到新鲜的东西,总是要伸手去拿或摸,能够放到嘴里的,总是要放到嘴里咬咬,尝尝,或者把东西放在耳朵边听听,或者凑过鼻子去闻闻,不停地积极运用他的各种感觉器官。4~5岁的幼儿已经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和生活规则。如不在室内大喊大叫、追跑;遇到人多时要学会排队,不乱扔东西等,还会在进餐、盥洗、午睡中的遵守生活常规。

5-6岁幼儿(大班)心理发展一般特征:有强烈的求知欲与认识事物的兴趣,爱问各种各样的问题,认知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喜欢智力活动,有探根究底的愿望并有较强的坚持性,能对事物做出简单的因果判断;他们能有意调控自己的心理活动;开始掌握认知方法,在解决问题时可以事先计划自己的思维与活动过程;看问题也开始有自己的见解和独立性,个性已经开始形成,但可塑性大,环境与教育对其产生较大作用。行为表现:他们大多数时间都很乖,很听话,比如他会积极主动帮忙做家务,吃饭的时候会帮忙端菜,布置碗筷,吃完饭他会说妈妈我帮你洗碗吧。甚至吃个零食或巧克力也不再自把自为,而是过来请教你:妈妈,我可以吃块巧克力吗?每次你表扬他或者夸奖他的时候,他就特别开心。他也会表现得很爱学习,特别喜欢缠着你看书,喜欢你跟他说话,教他本领,他也很爱炫耀自己学到了什么,喜欢告诉妈妈他认识哪些字,喜欢书写自己的名字,有时候就算你强迫他,他也不太会反抗,而是会乖乖顺从。5-6岁孩子最大的问题是争强好胜。他们特别在乎输赢,如果自己赢了就像中了500万一样,如果输了,就会大哭不止,有时候半天也哄不好。

在调研的时候,我们有个老师这样说到:我是一个有着两个孩子的妈妈,女儿今年12岁,上六年级,儿子今年5岁,上中班。女儿三岁之前,我没有意识到要怎么教育她,只是单纯的以为,孩子吃饱、穿暖就可以了,根本不知道要去培养她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以及兴趣爱好,诸如,给她讲故事培养她爱读书的习惯、教她画画培养她能静下心来完成一件事情等等。等到女儿上幼儿园时,我才开给她读故事,教她画画,而她对这些事完全不感兴趣,到上一年级时,就明显感觉她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没有班里那些优秀孩子的习惯好,回家不能及时完成作业、不着急自己的考试成绩不够理想、不能自己早起等等现象,这些现象其实这就说明她缺乏自律能力,而原因就在于我们作为家长没有及时引导和培养,没有让他律起到作用。

三、幼儿学段孩子是否自律的具体表现

幼儿阶段的孩子常见的不自律表现:

1)自我控制力差,总是坐不住;

2)不能够专心致志地完成一项活动;

3)很容易分心,并被其他事物打断;

4)想要的东西,就一定要得到,不能延迟满足;

5)玩具丢三落四,没有主动整理的意识;

6)不能主动做力所能及的事。

案例1:在调研中,有家长反映他的儿子老是注意力不集中,上课小动作特多,回答问题不积极,经常是讲什么都记不清,一天到晚不停的动,走路不好好走,要么跑,要么跳,除了看电视好像干什么都没耐心,看电视只要爱看的要是不去打扰他,估计一天都能看下去。平时对任何事情都三分热度,有头无尾,让他涂个画坐在那都没消停,暑假去学滑轮,就他一个人东张西望,感觉和其它小朋友不一样,任何一点事物就能转移他的注意力,教练点名不到两分钟又开始那样了,感到很无奈。
案例2:翔翔五岁半,是某幼儿园大班班新来的插班生,他是一个很调皮、自控能力比较弱的男孩,平时他的表现就很“突出”,一直笑嘻嘻的。如果老师批评他,他就会一脸无所谓的样子,好像批评的不是他,过一会老毛病就又犯了。经常有孩子来告他的状,因此有一些幼儿就不喜欢跟他--起玩。在集体活动时,孩子们都按老师的要求在动手操作,翔翔却像疯了似的满教室到处跑,还破坏其他孩子的操作成果,使得那些孩子很伤心。班里有一位小朋友带来了糖果分享,翔翔也想吃,可是这位小朋友只愿意把糖果分给坐的好的小朋友吃,而翔翔呢每次都坐不好,要么就是人坐在小椅子东倒西歪,要么就是人离开座位,所以最后每个小朋友都分到了糖果,唯独他一个人没有。于是他就开始捣乱,整个人趴在桌子上,要么就是很大声的讲话。吃水果的时间到了,小朋友们一个个排好队在做着吃水果之前的准备工作——洗手, 只见翔翔一个人在旁边,满地打滚,要么就是在地上或墙上东摸摸西摸摸,要不是老师及时制止,他会一直这么做下去
案例3:学校的午饭吃面条,小磊小朋友也不着急着吃,先东张西望了一会儿,用筷子夹起面条汤,放在嘴边吹一吹放入嘴中。他喝了无数口汤可是就是不吃面条。老师走过去,对他轻轻地说:“我们要使劲吃饭,吃的多身体好,长的高。”听完后,他说:“妈妈说了,我好好吃饭会长很高很高的。”老师说:“对!我们小磊小朋友可棒了,现在都自己吃饭了!”听完,他开始用筷子挑起一根面条放入嘴中。这时,老师拿起碗夹了一大口面条放入他嘴中,他大口大口的吃起来,不再东张西望,一直盯着筷子什么时候往他嘴里放。喂了几口他说:“我要自己吃。”老师便表扬了他,他很高兴,不一会儿一碗面条就吃完了。从幼儿园老师观察的情况看,小磊小朋友在家里长久养成了一种“饭来张口”的习惯,他并不是很挑食,只是懒得自己吃饭。

幼儿能够自律的方面:在家长的引导下能自己穿衣服、系鞋带、洗脸、吃饭、整理玩具、不拖延、少吃零食、按时睡觉等。
案例4:王刚在暑假里,他不仅按计划完成当天的作业,而且参加了少年宫的游泳班,学会了游泳。是什么让他如此自律呢?原来,王刚三四岁开始,妈妈就鼓励他动手洗手绢等小东西。刚开始,王刚洗不好,洒了满地满身的水,但妈妈一点都不怪他,还夸赞他“干得真好!”王刚越干越有劲,不仅很快学会了洗手绢,而且以后只要自己能做的事情都抢着做。从上小学开始,爸爸就和他一起制定了家规。比如要求王刚放学回家先做作业,每天看电视不超过1个小时,当天的事情当天完成等;要求爸爸在家里不能抽烟,每天要洗碗等。这些规矩都是爸爸和王刚一起商量制定出来的,并且还要双方签字,谁违反了,谁就按规定接受相应的惩罚。王刚觉得这样很民主,大家都按制度行事,公平合理,所以十分愿意接受。有时候爸爸忍不住在家里抽烟,王刚都会教育爸爸要遵守家规。后来,爸爸又鼓励他自己安排做作业和玩耍的时间。当他把自己的计划告诉爸爸的时候,爸爸会说:“你的计划真不错,就按这个执行吧!”就这样,王刚在父母的赏识中变得越来越自律了。

四、家长哪些行为影响了孩子自律的形成

1、过度包办溺爱孩子。

经常有这样的画面:

“快过来,我给你洗脸。” “宝宝快来,再吃一口。”“别在那办置了,我来帮你洗。”

父母总是认为孩子什么事情都做不好,不给孩子留自我探索、实践的机会,也不给孩子独立思考的时间。父母的过度包办让孩子渐渐失去独立的能力,久而久之也影响了孩子自律意识的形成。

2、过度满足孩子的要求。

我在商场上遇到过这样一个事情,有一个孩子跟着奶奶去商场,孩子想要买冰淇淋,奶奶说孩子已经吃了很多了,不能再吃了,小孩便躺在地上打滚哭闹,老人家觉得没办法了就给孩子买了。这样的场景对于我们家长来说也是很熟悉的,孩子哭闹的时候,就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这样也会让孩子养成不好的习惯。正是因为家长过度满足孩子的要求,使孩子学不会真正的自我约束。

3、自身不够自律。

孩子的自律,很大一部分是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比如家长经常会说:“一会再做吧”, “看一会电视再洗碗”,“玩一会手机再工作”等等,做事拖延不自律,还有一些父母生活邋遢、酗酒,却强迫自己的孩子要认真学习、自律生活,这样的做法能培养出自律的孩子吗?

4、给孩子太大的压力

记得儿子曾经和我说过,有时候他是故意拖拖拉拉的,于是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如果我很快做完,你又要安排我做别的事情了,那我还不如慢慢做。”孩子为何这样想呢?因为我们经常做这样的事情,比如当孩子做完数学题后,就让孩子再看一会书,看完书又要孩子再多做几道题。当孩子考进前十名的时候,又希望孩子能考进前三,考到了前三,又希望考第一。父母布置任务过多,造成孩子的心理压力,觉得自己一直达不到父母的要求,慢慢地就开始自制力变差,敷衍了事。

五、家长应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律

1.父母要努力自律,管理情绪,做出榜样。

自律的形成,并非来自严厉的管束,而是来自爱。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发脾气,并非出于教育的目的。而仅仅是发泄一下自己心中的不满和焦虑的情绪。真正的自律来自榜样的示范、爱与陪伴、尊重。

著名童话大王郑渊洁曾在《郑渊洁家庭教育课》一书中分享过经历:监督孩子写作业一直是很多家长的老大难,但我的儿子却从不用督促。他上小学时,每次放学都能自动先写完作业再出去玩。原来,我有早起写作的习惯,几乎雷打不动,天天如此。一次,儿子很好奇地问我:为什么起那么早?我说:“因为每天把最重要的事做完了,我才能更踏实地干别的事情。”没想到儿子听了后,受到了触动。从此,也学我,一回家就先认真完成作业。郑渊洁说:作为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请闭上您的嘴,抬起您的腿,走您的人生路,演示给孩子看。家庭是孩子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平常父母能对自己所做的事有要求,孩子自然就会受到感染,学以致用,这比任何方法都管用。

我同事给我讲了一件她亲身经历的事儿:她有一个朋友非常爱干净,每当周末,会抽一天时间专门打扫家里的卫生,家里的东西分门别类放得整整齐齐,包括孩子的故事书和玩具。在这种环境中成长,他儿子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会自己收拾东西,玩具玩结束后会将玩具全部装进他的专属箱子里,每次妈妈给他讲完故事他都会将故事书放在小书架上,垃圾从来不乱扔。记得他才刚学会走路的时候,一岁多一点,吃完酸奶,他会自觉地将袋子扔进垃圾桶。有一次在他家吃饭,吃排骨的时候我不小心将骨头扔到了垃圾筒外面,他一摇一摆的走过去将骨头捡起来扔进垃圾筒,那模样别提多可爱了。我当时觉得特别不好意思,一个一岁多一点的孩子竟然帮我收拾垃圾。我突然间意识到家长以及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力太大了。家长就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家长要为孩子做好榜样。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朝着我们期望的方向发展。我们希望孩子讲卫生,我们自己就不能邋里邋遢;我们希望孩子远离电视,喜欢读书,我们就应该热爱读书;言传不如身教。

  2. 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能遵守承诺。

真正能自律的人,一定是童年对父母的依恋得到足够满足的孩子。我曾见到一个亲戚的孩子,孩子很小的时候,其父母就离婚了,他的爸爸对他非常严格,经常对他的行为指指点点。甚至在喝酒之后对他大打出手。后来他开始逃课、早恋,在外边混。有一次。我遇到他在一个亲戚家做客,跟他聊了一会:“你马上要毕业了,有什么打算呢?”“没打算,未来对我来说太遥远了。”当时我的心情很沉重。他的内心从来就没有感受到安全,他拿什么勇气来扛眼前的苦,又有什么勇气来等待姗姗而来的未来呢?对这种孩子来说,他们无法形成自律,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安全感,从来不敢去相信。有安全感的孩子,心里会有被爱的感觉,他才可以自信地、安心地探索外部世界,而缺爱的孩子,究其一生,他的所作所为都是在找爱。当然,孩子的安全感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妈妈或主要养育人为孩子提供的稳定的照料和环境,没有安全感的孩子也能逐步改善。

3. 父母能忍住,让孩子做自己的主人

孩子自己能做的事,鼓励孩子去做,千万不要去代替。因为你的替代,只会打破孩子的自我管理。有很多的孩子,根本就没有机会自我管理。凡事都被父母安排好了,还需要自我管理干什么呢?这样的孩子,就无法发展出自我管理的能力,也很难独立起来。

有位教师谈到他们班写作文的故事,题目是:给自己的亲朋好友写一封信。班上有好几个孩子都是给自己的爸爸或者妈妈写的信,其中一个孩子是这样说的:“我有很多话想对您说,可是一直不敢说,借写信的机会,我想给您提一点意见。您给我的爱是无微不至的,在家中,我成了一位‘小王子’,洗衣、扫地、叠被子等都是您帮我的,就连我出去玩,您都担心我,我已经长大了,您应该让我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呀!”另一个孩子也是这么写的,她是一个女孩,其中有一句话给我的印象很深,她说“每当我看到您回家后那么疲惫,我就想帮您一起做晚饭,但是,每次我的脚还没有踏进厨房的门,您就气冲冲的对我说‘你来干什么,厨房到处都是油烟,作业写完了吗?还不看书去’说完便毫不留情的把我赶出厨房,重重的关上门”。从这些孩子的笔下我们看到家长包揽了孩子的一切,总认为孩子还小或者孩子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其他一切能力都被无形中弱化了、忽视了。等孩子长大了又经常听到有家长抱怨孩子:你都多大了,还让我给你洗袜子……但是孩子已经习惯了你帮他洗,你突然改变这个习惯,让孩子不适应也抵触。

4.他律是自律的基石。对于孩子而言,自律最开始源于家庭规则建立。在制定规则和遵守规则的时候我们要切记一个重要原则:正面、积极。简单地说就是我们要经常把:我们要怎么怎么样或者应该怎么怎么样当做口头禅,长此以往,孩子脑子中留下的都是正面的积极的规则和行为。反之,你如果经常把你不能怎么怎么样挂在嘴边,孩子脑子里就会装满各种“不对、不应该、不行……”的负面信息和情绪,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制定规则以后,便把规则告诉给孩子,双方同意后,就要严格执行了。比如孩子想要玩iPad,那么就规定时间,和孩子讲好每次只玩15分钟,时间到了后,就让孩子去做别的事,如果孩子还闹着要再玩一会,父母也要坚定立场,告诉他我们应该遵守约定,现在的时间是读书的时间。通过制定符合孩子认知水平的规则,让孩子知道,想不想做是一回事,能不能做是另外一回事,每个人的行为必须在一定的规则和边界内。

同时家长要让孩子了解各种规则,行人车辆要遵守交通规则,和小朋友玩游戏要遵守游戏规则,各种体育运动要遵守竞赛规则,还有要礼貌待人啦、按时作息啦、做事不影响别人啦等等,并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遵守规则给予孩子监督指导。比如,孩子想荡秋千玩,可是已经有小朋友在那里正玩着呢,家长就要告诉孩子“先来后到”的规则,劝导孩子学会克制自己,陪孩子耐心等待。全家一起出游,不乱扔垃圾,不乱涂乱画,不大声喧哗,遇到热门景点需要排队时,家长一定要不加塞、不催促,孩子在旁边看着呢。要让孩子明白遵守规则的严肃性,可不能让自己的“不文明”影响到孩子。

5.先“苦”后“甜”,延迟满足。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当引导孩子按照先“苦”后“甜”的原则做事情,教会孩子先将享乐推迟,先完成自己的小目标,再去“享受”。不要总是第一时间满足孩子的要求或欲望,给他们一个等待的时间或是通过做事情来交换,这是一个意志力锻炼的过程,可以更好的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和抵御诱惑的能力。

芝加哥大学著名心理学家萨勒曾经做了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实验,实验对象是一群4岁的孩子们。每一个孩子开始实验的时候,他会对他/她说:现在在你的面前有一颗糖,如果你能坚持20分钟,等我回来的时候,不仅这颗糖归你,我还会另外再奖励一颗糖。假如你不能等,你吃了这块糖,我们就没有第二颗糖的奖励了。对于4岁的孩子来说,这是一个很艰难的决定。每一个孩子都想得到两颗糖,但是都不想为此煎熬地等待20分钟;假如马上吃掉眼前的这颗糖,那么就没有了下一颗。当然,在这个实验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的各种反应。当他们看着眼前的诱惑的时候,他们很难控制自己的欲望,这的确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为了熬过这20分钟,不少孩子只好把眼睛闭起来,或者用双手抱头不让自己看糖,还有孩子开始唱歌跳舞,还有些孩子干脆躺下来睡觉。萨勒的实验结果显示:三分之二的孩子熬过了20分钟,最终得到了两颗糖;而另外的三分之一的孩子选择了在萨勒离开之后几秒钟内把眼前的糖果塞到了嘴里。尽管当时的结果已经出现,但是这个实验还没有完全结束。经过12年的跟踪调查,4岁的孩子都已经长大成16岁的青少年,萨勒在这些孩子中惊奇地发现,凡是能熬过20分钟等待的孩子,有着较强的自制力和坚持力,有较高的自信心,能充分肯定自我,有较强的处理问题的能力,并乐于接受各种挑战。相对应地,其余那些选择吃眼前的一颗糖果的孩子们,相对地表现出犹豫不定、嫉妒、神经质、抵不住挫折、自尊心容易受到伤害等等状态。

萨勒的实验很好地提示了我们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一定要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自律性,训练孩子的延迟性满足。随着孩子长大到3岁及以上,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让孩子学会及时抵制当前的诱惑,而不是即时地满足孩子。同时,在孩子有一点进步的时候,要及时给予嘉许,让孩子体会到每次成功的喜悦,从而在未来可以取得更大的进步和成长。

6.良好的自律能力离不开对时间的管理。当孩子对时间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家长就要逐渐培养孩子在时间上的自律意识。孩子想做某一件特别喜欢的事情,比如看电视、上网玩游戏时,家长要先和孩子约定玩的时间,在规定时间内孩子可以尽情的玩,约定时间一到,孩子必须自觉停止。如果孩子不能马上停止,就需要对孩子适当“惩罚”,可以减少玩的次数或减少下次玩的时间,让孩子为自己的“违约”付出代价,培养孩子正确的时间观念,懂得守时的重要性。当孩子开始做一件不太喜欢的事情,比如写作业、做家务时,可以先让孩子自己制定完成的时间,告诉孩子只要认真完成,剩余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让孩子逐渐养成重视时间的良好意识和管理时间的良好习惯。

7. 提供动机训练孩子的自律能力。不能光凭家长的“行政命令”,最好给孩子提供一个有诱惑力的动机。家长首先要了解什么才是孩子真正在乎或需要的事情,当要求孩子在某一方面自律时,尽可能想办法把你的要求与孩子的某种需求关联起来,构成因果关系,给孩子的自律提供一个强大的动机,促使孩子心甘情愿的去完成。女儿小时玩完玩具从来不收拾,嘱咐多少遍也不听。为了让女儿能自觉收拾玩具,我想了一个点子,然后告诉女儿:“如果不把玩具收拾好,玩具就会自己藏起来,不和你一起玩了。”刚开始,女儿根本不相信,玩过玩具后还是乱放在那儿,我就趁她看不见时把玩具藏起来,结果女儿找不着玩具了,女儿特别惊讶:“玩具真的藏起来了!”“我还想玩这些玩具”———这个简单的需求成为女儿自觉收拾好玩具的强烈动机,再也不要我督促了。

各位家长朋友,自律其实需要毅力和坚持,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是,一旦养成自律的习惯,孩子将会在未来的生活中一直受益。幼儿时期是孩子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所以,父母再辛苦也要尽早地培养孩子自律性。孩子在不断的成长,家长也需要不断的成长;努力去做富有智慧的家长,是为孩子也是为自己;孩子健康成长,我们才能在晚年享受幸福快乐的人生!

最后祝愿各位家长身体健康、万事顺意、家庭幸福,祝愿孩子们身体健康,成人成才、拥有好未来!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33fbc50a6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69.html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律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