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应激

发布时间:2020-05-28 00:02:2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医学心理学与医患沟通技巧相关知识讲座

第五讲 心理应激

一、总论

(一)塞里的应激学说

每一种疾病或有害刺激都有相同的、特征性的和涉及全身的生理生化反应过程,塞里将其称为“一般适应综合征”(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GAS)。GAS与刺激的类型无关,而是机体通过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所引起的生理变化,是机体对有害刺激所作出的防御反应的普遍形式。GAS分为警戒、阻抗和衰竭三期。

(二)心理应激的定义

1.根据过程模型,心理应激可以被定义为:个体在应激源作用下,通过认知、应对、社会支持和个性特征等中间因素的影响或中介,最终以心理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作用“过程”。

2.根据系统模型,心理应激可以被定义为:个体的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人格特征和心身反应等生物、心理、社会多因素构成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 “系统”,当由于某种原因导致系统失衡时,就是心理应激。

3.医学心理学将心理应激定义为:个体在觉察(认知评价)到威胁或挑战、必须做出适应或应对时的心身紧张状态。

4.应激系统模型的基本特征(法则)

⑴应激是多因素的系统;

⑵各因素互相影响互为因果;

⑶各因素之间动态的平衡或失衡决定个体的健康或疾病;

⑷认知因素在平衡和失衡中起关键作用;

⑸人格因素起核心作用。

5.心理应激理论在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健康促进教育等领域具有多方面的理论与实际指导意义。

⑴在医学认识论方面:心理应激理论特别是系统模型使我们认识到个体实际上是生活在应激多因素的动态平衡之中。

⑵在临床医学的病因学方面:“过程模型”有助于我们清晰地认识心理疾病和症状的发生发展过程。

⑶在预防医学方面:“系统模型”有助于认识和指导合理调整应激各有关因素的动态平衡,促进个体在不同内外环境下的健康成长或保持适应。

6.应激系统模型在医学心理学临床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应激系统模型及其基本法则在临床个体心理咨询(治疗)程式、压力管理和家庭婚姻咨询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⑴应激系统模型与临床心理咨询:首先根据系统模型,对患者的心身问题以及相关因素作出三级评估。第一层次的评估分析患者的应激反应和心身症状情况;第二层次评估进一步分析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程度,确定应激各因素在“问题”中的地位以及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第三层次评估分析人格特点(特别是观念方面的人格特点),如求全、完美主义倾向。然后,在系统模型的评估基础上,以系统论与整体观的水平作出干预决策,可以决定采用心理教育、心理指导、系统心理治疗等心理干预技术,或者结合使用药物等方法。

⑵应激系统模型与压力控制与管理:压力控制与管理通常分为个体压力管理和单位(群体)压力管理。在个体压力管理方面,对处于生活和工作压力之中的个体,可首先实施应激系统模型指导下的评估,分析其各种应激有关因素情况及互相影响规律,然后促其进行合理管理。

⑶应激系统模型与婚恋适应指导:系统论模型基础上的有关婚姻问题中“爱”与“适应”原则,可用于指导恋爱问题、婚姻问题、离婚后问题以及家庭问题。

二、应激源

应激源(stressor)是指引起应激的刺激因素。它是一切潜在的心理和社会性刺激物成为现实性应激源的前提,是被人们觉察,并被判断为对自身有威胁或挑战。人们特别容易将那些无法预测或无法控制的环境视作威胁情境。

应激源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种,按应激源的内容可分为三种,分别是环境应激源、职业性应激源和心理性应激源。

(一)环境应激源

环境应激源(environmental stressor)指作用于人的肉体、直接产生刺激作用的刺激物,包括自然环境应激源和社会文化性应激源。

1.自然环境应激源。指各种特殊环境、理化和生物学刺激物。

2.社会文化性应激源。包括个人生活中的重要事件、日常琐事、重大社会变故、文化冲突等因素。

(二)职业性应激源

职业性应激源(occupational stressor)特指与工作有关的应激源,它的产生常常由于个体与工作岗位要求不相匹配而引起。当然,人际关系障碍、组织激励机制、组织结构也是重要的应激源。

(三)心理性应激源

心理性应激源(mental stressor)主要指发端于个体头脑内的事件,比如:不切实际的预测、凶事预感、心理冲突和挫折等。

1.挫折(frustration

挫折是指由于各种障碍而不能达到目的或趋向目标的进程受阻或被延搁的情况。挫折程度与受阻动机的强度、急迫性或重要性有关。重复不断的挫折会产生累积效应,并因为一次小挫折而暴发,做出意外的攻击行为。根据造成挫折的原因不同,分为外部挫折和个人挫折。

2.心理冲突

心理冲突(mental conflict)是相互对立或排斥的目的、愿望、动机或反应倾向同时出现时引起的一种心理状态。引起心理冲突的刺激或境遇称作“冲突情境”。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而又最难解决的动机冲突有:独立与依赖、亲近与疏远、合作与竞争、冲动表达与社会道德准则。人的基本冲突有趋-趋冲突、避-避冲突、趋-避冲突和多重趋-避冲突。

三、 应激心理过程的中介因素

(一)认知评价

认知评价(Cognitive appraisal)是指个体对遇到的生活事件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危害情况作出评估,在心理应激的发生和强度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应激交互作用理论,强调认知评价在心理应激中的核心作用。把认知评价的过程分为初级评价、次级评价和再评价。

1.初级评价

对自己是否受到事件威胁做出判断。如果判断事件为与自己无关,则不采取任何行为;如果认为事件平和积极,会引起愉快、振奋情绪;如果评价为威胁,个体就会紧张,进入应激状态。如:学生对考试重要性的考虑。

2.次级评价

评估和选择对威胁事件的应对方式和适应能力。在次级评价中,要判断自己能够利用的人、物质和社会资源,以及能够消除应激的各种应对方式,并考虑由于应对活动可能带来的新的问题。如:能否求得老师帮助?自己的记忆能力如何?复习资料完整吗?

3.再评价

随着事件的发展,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会发生一些变化,人们从这些变化中会获得一些信息反馈,通过再评价可能会使应激的性质与强度发生变化;或者通过防御性再评价,用否认、理智化等手段,使初次评价为威胁性的事件,变成没有威胁性的,甚至是求之不得的事件。如:老师出不出复习题?主讲老师出不出卷子?谁监考?

(二)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主要指来自于家庭、亲友和社会(同事、组织、团体和社区等)在情绪上和物质上的帮助和援助。有支持性社会关系的人,能较好地处理应激,避免孤独和寂寞,降低总体应激水平。

1.社会支持模型

有两种模型解释社会支持对应激的影响。主效果模型认为:社会支持具有普遍的增益效果,无论个体是否面对压力情境,高的社会支持作用总伴随良好的身心状况。另一模型是缓冲器模型,该理论认为:社会支持仅在应激条件下与身心健康发生联系,它能缓冲应激事件对身心健康的消极影响,提供问题解决的策略,保持与提高个体的身心健康

2.社会支持与健康

缺乏社会支持使人处于孤立和敌视环境中,对个体应对应激产生负面影响。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来自亲密的朋友或家人,来自具有共同兴趣和价值观的成员,个体从中得到情感支持,获得安全感并具有良好的生活环境,个人的价值得到保证,增强自尊。

(三)人格特征

人格决定了个体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习惯,影响个体对心理社会刺激物的认识与评价、情绪的产生和生理反应。人格也影响和决定了个体对外界挑战的适应和应对方式、应对能力、应对效果,以及个体与他人的关系,从而决定得到和利用社会支持的质量。人格既可以作为疾病的非特异性因素,在各种疾病中均发挥作用;又可以成为某种疾病发病的重要条件,与某些疾病有特殊联系,例如,A型行为与冠心病。

按人格对应激源易感或抵抗倾向,可以区分出两种人格分别称为应激易感人格和抗应激人格。A型和C型行为属于应激易感人格,B型行为类型、坚韧人格则属抗应激人格。

(四)可控制性和可预测性

1.可控制性(controllability)

对应激事件具有控制力,能减轻应激和损害。在一项研究中,向受试者显示暴力案件中受害者的照片,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区别是:实验组可以通过一个按键来终止照片的显示时间;对照组看同样的一组照片,但没有控制按键。两组照片的显示时间相同。结果发现,实验组因能控制照片暴露时间,因而比对照组放松。

2.可预测性(predictability)

能预测应激事件的发生,即使个体不能控制,通常也能减轻应激的危害。若事件无法预测或不太肯定,就会增加个体顺应负荷。接受癌症治疗的患者,不能肯定是否会被治愈,这种担心要持续很长时间,他们每天都面临着无法确定的潜在威胁。

3.认知因素的作用

认知因素会影响事件的可控制性和可预测性。不真实的“不可控”和“不可预见”的认知,同样会影响应激水平。GlassSinger以强烈的噪声作为应激源,告知实验组受试者,按电钮能停止噪声,但劝告尽量不要关掉;但对照组没有设置噪声开关。结果发现:虽然两组受试者经受完全相同的噪声侵袭,但实验组没有一人启动开关而关闭噪声,对照组的应激反应强度仍显著高于实验组。

四、应激反应

(一)应激反应(stress reaction

是指个体因为应激源所致的各种生物、心理、社会、行为方面的变化,常称为应激的心身反应。

(二)应激的生理反应

1.应急反应

美国生理心理学家坎农(18711945)在其“应急反应”(emergency reaction)学说中,描述了“或战或逃”状态所出现的一系列的内脏生理变化。在应急反应中,为保证脑、肌肉组织等重要器官活动,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机体加快了心跳,提高了供血能力,血压升高;呼吸深、快,提高供氧能力;同时,减少脾脏、皮肤和内脏的供血;动员脂类转移,使血中游离脂肪酸增多,以满足脑和肌肉组织能量消耗;凝血时间缩短,儿茶酚胺分泌增多,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升高,机体变得警觉和敏感。从而为机体投入搏斗或者逃离危险情境作好准备。

2.全身适应综合征

塞里用“全身适应综合征”(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 GAS)概括了不同刺激(主要是物理化学因素)造成的生理反应。他将GAS分成警觉期、抵抗期和衰竭期三个阶段。

⑴警觉期:机体动员资源对抗应激,以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为主,促使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同时伴有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机体通过警戒反应适应了应激源,进入抵抗期。

⑵抵抗期:生理反应超过正常状态,大量资源被消耗,但表面上平安无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兴奋,皮质醇分泌增加,而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逐步消退。如果应激源仍然没有消失,或者出现了新的应激源,机体会进一步动员身体种种资源,加强神经内分泌反应。此时机体处于易感状态,是心身疾病发病的先兆。

⑶衰竭期:持续作用的应激源推动机体进入衰竭期,皮质醇分泌持续升高,但皮质醇受体的数量和亲和力下降,机体内环境明显失衡,各种资源消耗殆尽,导致心身疾病、严重的心理障碍或彻底崩溃。

3.应激对神经、内分泌与免疫系统影响

应激下心理神经内分泌反应是整体反应。中枢神经系统接收应激性刺激信号后,经过对信号的分析和判断(认知评价),决定是否产生应激反应,机体的应对能力和人格特征是调节应激反应的重要中介因素。一旦应激反应发生,则中枢神经系统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自主神经系统(交感和胆碱能系统),通过糖皮质激素、儿茶酚胺类物质、神经肽类物质等发挥免疫调节作用。被激活的免疫细胞,一方面与上述生理反应共同作用,另一方面,又可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刺激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机制,反过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这种调节机制,使应激的生理反应控制在正常的生理范围内。如果应激事件和威胁持续存在,或出现新增加的应激事件,机体会始终处于应激调节中,造成反应减弱或过度,进而导致各种疾病。

(三)应激的心理反应

1.情绪反应

焦虑、愤怒、恐惧和抑郁是应激情境下的主要情绪反应,这些情绪反应又称为“情绪应激”(emotional stress)。负性情绪反应还可与其他心理活动产生相互影响,使自我意识狭窄,注意力下降,判断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下降。

2.行为反应

应激情境下的行为反应与情绪反应一样,由于应激源、情境因素和个人特点的不同而不同。按行为反应的指向,我们把行为反应分为针对自身和针对应激源两类。针对自身的行为反应指通过改变自身以顺应环境的要求,包括远离应激源,或改变自身条件、自己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等。针对应激源的行为反应通过改变环境要求(即应激源)处理心理应激的行为,包括消除或减弱应激源的各种活动。

3.认知反应

应激情境中,个体心理的内稳态受到破坏,应激源可以直接或间接地降低认知能力。心理、社会和文化性应激源通过情绪反应,干扰和影响逻辑思维和智力活动,造成认知能力下降。认知能力下降又会促使个体产生动机冲突,并使挫折增多,激发不良情绪,形成不良情绪产生与认知能力下降的恶性循环。

4.应激的心理反应过程

按照应激的生理反应顺序,可将心理反应分为三个阶段:

⑴警戒反应:面对突发事件,首先表现为警觉,引发情绪,增加紧张度,提高敏感性,调动自我控制能力。外部表现为采用各种应对手段满足事件的要求。如果出现焦虑、紧张、胃部或身体其它方面不适、工作效率降低,说明个体采取的适应手段的动员没有取得成效。

⑵抵抗期:应激继续发展,个体竭力找到所能利用的资源和手段,设法解决所面临的问题,避免倦怠等适应不良状态的发生,或强化心理防御机制的运用。严重者心理行为趋于僵化,偏执于某种防御机制的使用,放弃对应激源的再次评价,阻碍了制定更适合的应对方式。

⑶耗竭期:经历连续的极度应激,个体应对手段无效,出现心理混乱和脱离现实,包括妄想和幻觉。如果应激继续存在,就可能发生心理崩溃,表现为极度淡漠、木僵状态。这时需要临床治疗手段的介入。

五、心理应激与健康

(一)心理应激对健康的积极作用

1.适度的心理应激是人成长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2.适度的心理应激是维持人正常功能活动的必要条件;

3.应激有助于人类适应环境。

(二)心理应激对健康的消极影响

1.急性心理应激

心理刺激引起的急性心理应激,常有较强烈的心理和生理反应,可以引起急性焦虑反应、血管迷走反应和过度换气综合征,类似于甲状腺机能亢进、冠心病、低血糖和肾上腺髓质瘤(嗜铬细胞瘤)等的症状和体征。

2.慢性心理应激

慢性心理应激下的人常常感到疲劳、头痛、失眠和消瘦,可以产生各种各样的躯体症状和体征。典型综合征是“神经血管性虚弱”。病人感到呼吸困难、易疲劳、心悸和胸痛。胸痛常局限于心尖区,也常出现焦虑的情绪反应和交感-肾上腺髓质轴活动增强的征象,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脉压加宽和心脏收缩期杂音等心血管功能活动加强的体征。

3.对已有疾病的影响

心理应激下的心理和生理反应,特别是较强烈的消极反应,可加重一个人已有的疾病,或造成复发。心理应激还会对已有的精神疾病造成不良影响,有调查发现,门诊神经症病人的心理应激程度同疾病的严重程度呈线性相关关系。

六、应对

(一)应对的含义及分类

应对(coping)是处理应激源及其所造成的心理和生理影响的过程。分为针对问题应对和针对情绪应对两类。前者是管理或改变应激情境,适用于应激源明确的应激情境中;后者是控制自己对应激情境的情绪反应,适用于应激情境不明的情况,如心理防御机制。

(二)心理防御机制

1.心理防御机制的含义

防御机制的概念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他认为防御机制是自我为摆脱由不可接受的性和攻击驱力的威胁所引起的焦虑和其它消极情绪的手段,属于潜意识范畴。使用心理防御机制,忽视现实威胁。但这些自我心理保护方法也有被有意应用的情况。当今多数心理学家认为:心理防御机制是人对付体内外各种紧张性刺激、维护康宁的无意的心理手段。

2.心理防御机制的分类

按照对现实的歪曲程度,可将防御机制分成三大类:

⑴造成较大现实歪曲的机制,有否认、投射、隔离、曲解等;

⑵造成中度现实歪曲的机制,有压抑、倒退、转移、转换、反向形成和理想化、合理化等;

⑶造成轻度现实歪曲的机制:有补偿、升华和幽默等。

按照防御机制出现的时间顺序,以及同心理疾患间的密切程度,可分为如下四大类:

⑴精神病性防御机制:在婴儿期就已经开始使用,正常成人有时会采用、但多为暂时应用。精神病人常常极端地应用。精神病性防御机制包括否认、曲解和投射等。

⑵不成熟的防御机制:出现于婴幼儿期,在成人后,使用者多为较轻的精神病人。包括倒退、幻想和内向投射机制。

⑶神经症性防御机制:儿少期得到充分利用,在成人后,使用者多为神经症病人。包括合理化、抵消、反向形成和隔离、转移等机制。

⑷成熟的防御机制:出现较晚的、成功的、有效的适应方式,包括升华、幽默和理智化等。

(三)压力管理

人遇到困境、陷入应激后如何有效应对应激情境?美国学者Coon从管理身体反应、减少无效行为、应对挫折和冲突、更有效地处理冲突等四个方面作了介绍。

1.管理身体反应

学习有效的、非药物的松弛方法,以放松紧张的身体和不安的情绪。各种锻炼方法,如游泳、跳舞、跳绳和瑜伽等,都能帮助身体驱散紧张,是消除精神疲劳的有效应对方法。也可以采用比较专业的渐进式放松训练、生物反馈法等。

2.减少无效应对行为

可以通过放慢节奏、条理化、放慢生活节奏和承认并接受自己的极限等方法进行调节。

3.应对挫折和冲突

在处理挫折时,要懂得什么时候应该放弃,建立新方式处理问题。

4.更有效地处理冲突的措施

做重要决定时别草率;如有可能,在重要决定前,做些预试验;寻找可操作的妥协;当所有尝试都失败的时候,要下决心与压力共同生活。

参考文献:

1姜乾金.心身医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刘昌.生理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王伟.临床心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4姜乾金.医学心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30537834b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85.html

《心理应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