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秋声赋》赏析

发布时间:2022-12-04 02:26:2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学教育 欧阳修《秋声赋》赏析 圃杨春艳 内容摘要:欧阳修《秋声赋》入选《古文观止》,堪称千古美文。本文从情致、学识和思想三方面解读《秋声 赋》,涉及“六一风神”、童子形象内涵、赋的文体特征、“天人合一”思想、秋之文化内涵、宋儒品格等内容。 关键词:欧阳修《秋声赋》美 秋天是文人墨客常常表现和 彬的完美境界。我们常说“欧如 描摹的对象,悲秋则是中国古典 澜”,这是对欧阳修文风的形象比 文学中经久不衰地咏叹调。《诗 喻。欧阳修的古文如同水面如丝 经》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 如缎的波澜,温柔细密,偏于柔 葭》),“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美。其文叙述婉曲有致,情韵绵 (《氓》)。《楚辞》中“惟草木之零落 邈,语言平易自然,音韵和谐,其 兮,恐美人之迟暮”(屈原《离 文风被概括为“六一风神”。欧阳 骚》),“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 修《秋声赋》很好地诠释了“六一 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九 风神”的具体内涵。 辩》)。曹操《观沧海》:“秋风萧瑟, 文章第一段,勾勒了一副凉 洪波涌起。”曹丕《燕歌行》:“秋风 秋夜读图。秋夜万籁俱寂之时,窗 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外传来一阵凉风。听觉上,感知风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 声是由小到大,继而由大变小,最 秋高风怒号。”范仲淹《苏幕遮》: 后消失不闻,从而推测出秋风的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 路径是由远及近,继而渐远渐隐。 寒烟翠。”欧阳修《秋声赋》沿袭并 “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 发展了悲秋传统,达到了登峰造 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 极的高度。欧阳修《秋声赋》人选 也, 雒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 《古文观止》『堪称千古美文。每 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 每重读,总不忍掩卷,回味万千。 闻人马之行声。”一连串生动的比 美在情致——诗家之文 喻将无形之风声,描摹得可感可 欧阳修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 触,真切动人。这是诗人和歌者才 作为古文运动的领导者,欧阳 具有的才华,在前代大诗人自居 修用自己的生花妙笔向后学者诠 易《琵琶行》中,我们拜读过类似 释着怎样写文章,怎样才能做到 的华彩乐章。“大弦嘈嘈如急雨, 内容与形式相统一,达到文质彬 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 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问关莺语花 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 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幽 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 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曲 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 白。” 文章第二段中描摹“秋之为 状”——“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 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 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句 式整齐,全为四言句。音韵规整, 个分句,一转韵。具体而言,淡、 敛,押韵;明、晶,押韵;冽、骨,押 韵;条、寥,押韵。形式俨然四言 诗。从赋这一文体演进的脉络来 看,上述特点其实是赋文体的传 统特征,即四六句式,讲究押韵。 值得注意地是,文中塑造了 个很有意思的形象——童子。 童子在文中只有一句话、一个动 作,似乎无足重轻,可有可无。但 细品之,童子这一形象确是必不 可少,颇有意味。1.欧阳修与童 子,构成主、客两角色,形成主客 
盟圜目翻 问答模式。主客问答形式,是赋的 文体结构特点,形成于最初的骚 体赋,并一直成为赋的文体特征 一。 宣 的现代人来讲,可能需要做详尽 解读。 “夫秋,刑官也。”儒家经典 《周礼》,又称《周官》,讲官制和政 治制度。《周礼》分为天官、地官、 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篇,称六 官。其中,秋官司寇执掌刑法,故 称刑官。“于时为阴”中“时”为季 节之意。古人把四季阴阳二分, 三.美在思想——哲人之思 “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 人事忧劳会纷扰内心,催人老去。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 得以传承。宋代文赋,大部分继承 了这一传统,比如苏轼《赤壁赋》 亦采用主客问答的构篇形式。欧 阳修《秋声赋》中若没有童子,赋 之主客问答形式就不能构建。在 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 然黑者为星星。”何况总考虑那些 力不能及、智不能到的事情,必然 会使红彤彤的脸庞变得如同枯木 般布满皱纹,黑黝黝的头发变得 如同繁星般花白斑驳。 赋的主客问答形式中,往往抑客 扬主。客人的见解必不及主人,不 春、夏属阳,秋、冬为阴。“又兵象 过是为主人阐发高见蓄势铺垫。 苏轼《赤壁赋》中客人感慨人生短 促无常已十分深邃,然苏轼作为 主人则在更高层面上阐发出物我 两忘、随缘自适的人生哲学。欧阳 修《秋声赋》中,童子并无高见,不 过是欧阳修秋夜攻读的侍从。当 然,童子亦是欧阳修心路历程的 见证人。2.童子的一答一睡,强化 了欧阳修不被理解的孤寂情状。 “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 之。’童子日:‘星月皎洁,明河在 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问。”’童子 的一答尽管不算答非所问,但可 以说是答非所想。欧阳修想让童 子出门感受一下秋之天籁,童子 则以为是令其查看门外是否有 人,是否有偷盗之嫌。欧阳修和童 子的谈话根本不在一个认识水平 上。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 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 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 否?应是绿肥红瘦!”卷帘人与李 清照关注点亦然不在同一层次。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欧阳修的 悲凉之感与童子的朴拙稚幼形成 鲜明对比,欧阳修的澎湃心思,童 子既不理解亦不关心。对话的隔 绝和交流的不可能,欧阳修只能 是自说自话,真可谓“泪眼问花花 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是怎 样地孤寂与无奈。 二.美在学识——学者之笔 文章第二段后半部分详细阐 述了秋之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国 人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这段文 字对当时人来说,可能属一般常 识,但对于与传统文化颇为隔膜 也”,秋天为兵器、战争的征象。我 们常常说“秋后问斩”,中国古代 审决死囚往往放在秋天;“沙场秋 点兵”,对外作战也多在秋天。这 体现了中国人顺应自然的观念和 习惯,秋天里,自然界万物凋敝, 人世间打猎兴兵;此外,秋天是收 获的季节,所谓“兵马不动,粮草 先行”。只有等到秋季收获了才有 充足的物质资源去打仗。“于行为 金”,“天地之义气”,“商声主西方 之音”。金为五行之一,五行是金、 木、水、火、土;义为五伦之一,五 伦是仁、义、礼、智、信;商为五音 之一,五音是宫、商、角、徵、羽;西 为五方之一,五方是东、南、西、 北、中。中国人具有独特的天人合 理念,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古人认 为,春夏秋冬四季与五行、五常、 五音、五方等等相关联,并有既定 的对应关系。其中,秋季对应着五 行之金,五伦之义,五音之商,五 方之西。古代音乐有五音十二律 之说。夷则为十二律之一,十二律 分别名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 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 吕、无射、应钟。古人将十二律与 十二个月份相匹配,其中,夷则对 应秋季之七月。因此,“夷则为七 月之律”。 “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 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商、伤, 同音;夷、戮,同义。这样,将秋之 肃杀与完备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认 知体系联系起来,为立论找到了 根据。这正是学者品格,正是学者 追求言之有据的思维习惯。 作者不是停留在秋之情状描 写层面上,也不纠缠于秋之文化 内涵阐述上,而是更进一层,更深 层,将传统的悲秋主题上升到 “人事忧劳更甚于秋之肃杀”上 来。欧阳修启发我们,过滤掉人事 繁杂和外界的纷纷扰扰,保持内 心的宁静和喜乐对人来说更为重 要。人人都有坎坷,都有不如意, 都有烦恼,我们要做的就是放下, 就是宠辱不惊,只有这样,才能进 退自如,才能顺天应时。 欧阳修作《秋声赋》,年逾五 十。经历了宦海沉浮,惯看秋月春 风,有了人至暮年的理性和通透, 有了浮华过后的返璞归真,正所 谓“五十而知天命”。宋代是一个 极其特殊的时代,经济空前地繁 荣,国力国防却出奇地赢弱。在复 杂的社会环境中,单纯的热情无 异于幼稚,痴情的苦恼无异于自 戕。 因此,宋代读书人普遍较为 沉稳、理性和豁达。同时代的苏轼 在其《赤壁赋》中亦传达出物各有 主、人各有命、活在当下、随缘自 适的人生感叹。宋儒都是洞悉社 会的哲人,都有自己的处世哲学, 欧阳修亦不例外。 参考文献 [1]吴楚材、吴调侯选注。安平秋点 校.古文观止.北京:中华书局,1987. [2]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上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作者单位:湖北财税职业学院公共 课部)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1fab83202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e9.html

《欧阳修《秋声赋》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