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课文,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动词 2、填空

发布时间:2019-05-11 00:54:4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导入新课

请欣赏关于蜡烛的诗词。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以及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学习重难点

1、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探究这篇通讯感人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

3、通过分析人物外貌、动作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写作背景

1944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贝尔格莱德战役的企图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级集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到驻希腊的“E”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半岛南部退却。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后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作者简介

西蒙诺夫,苏联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作品《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斯大林奖金,三部曲《生者与死者》(《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获列宁奖金。

读准字音

灼( 桥头堡(

地窖( 匍匐(

腋下( 拂晓(

瓦砾( 颤巍巍(

育乞西( 舀(

契柯拉耶夫( )鞠躬(

瓦砾 鞠躬 精疲力竭 名副其实 颤巍巍

整体感知

从叙事过程看,全文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17):讲红军战士偷袭牺牲。
第二部分(831):讲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烈士。这一部分是全文的核心。
第一层(813):炮火余生,发现烈士。
第二层(1426):冒着炮火,掩埋烈士。
第三层(2731):点燃蜡烛,守护烈士。
第三部分(3242):老妇人的英雄行为感动了红军战士。

第四部分(4344):再现并赞美蜡烛的火焰。

课文讲解

1、快速阅读,概括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原因、经过、结果。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919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原因),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经过),最后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结果)。

2、分析烛光的特殊含义。

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3、本文体裁是一篇战地通讯,通讯和第一课的消息相比,有什么区别?

比较通讯与消息:

相同点:用事实说话。

1)内容上,消息简略单

纯,通讯详尽、具体、形象。

2)形式上,消息程式性强,通讯创造性强。

3 时效上,通讯不如消息迅速及时。

4、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有关老妇人的片断。谈谈你对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

①老妇人饱受德国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②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她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③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④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了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爱。
  老妇人思想感情概括起来就是“敬爱”和“哀痛”。

意。

5、文章最后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这一点火焰”是指那微弱的烛光,“不会熄灭”、“永远燃着”是有象征意义的。象征着老妇人对烈士的敬意,象征着红军战士为了和平而献出了生命;也象征着两国军民的感情,象征着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厚谊——这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不分国界,情同母子。文末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6、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1) 炮火连天,环境危险 2 年老体弱,掩埋艰难 3)掩埋形式,情同母子(跪吻嘴唇、前额) 4)燃起蜡烛,意义特殊(珍藏45年的结婚喜烛) 5)彻夜守坟,陪伴烈士

7、分析文中的描写:你发现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反复加以描写?

文章不断对炮火(11次)、老妇人的黑色围巾(4次)、老妇人的动作“跪”、“爬” (各3次)、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6次)等内容进行了反复交代和描写。

对“炮火”的多次描写,突出了当时环境的危险,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②对“蜡烛”的多次描写,说明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给红军战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写出了老妇人给予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③对“黑围巾”的多次描写,表现了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

④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

8、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这段文字如果改写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同原句比较一下,说说原句好在哪里。)

原句勾画了经战争破坏后的环境以及烛光的背景,再次点出老妇人唯一珍爱的东西——结婚喜烛,表现了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战士至高无上的感情。并且文中没说出真名,目的在于揭示这种感情的意义是两国军民感情的集中表现,而这种感情又达到了母子情深的境界。

9、分析这件事情感人的因素。

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2)年老体弱,掩埋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3)视若亲人,沉痛哀悼——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4)烛光闪烁,真情祭悼——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写作特色

1、环境描写——烘托气氛、衬托人物。

2、人物形象的刻画——动作描写。

3、细节的描写——蜡烛。

4、感情的基调——“敬爱”与“哀痛”。

课堂小结

“蜡烛”是光明的象征,是奉献的象征,一支小小的蜡烛将穿透战争的阴霾,燃亮在世界和平的前夜。《蜡烛》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这首颂歌将永远回荡在热爱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中。让我们为红军烈士致哀,让我们用行动表达对南斯拉夫母亲的崇敬之情吧!

课堂练习

1、根据课文,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动词。

1)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 出那些水。

2)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

在老妇人的近旁。

3)于是她回到那死者旁边,两手

在死者的腋窝下,把他拖走。

4)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

了一下。

5)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 着柔和的火焰。

6)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烛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

2、填空。

《蜡烛》一文的作者是 (国籍)的 。文中的主要人物是  ,“蜡烛”的象征意义:

研讨与练习答案

一、 1、老妇人饱受德国法西斯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年轻的苏联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她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战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二、提示:

1、补充说明这支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给红军战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2、黑色,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

3、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践踏。原句再次点出这支蜡烛的非常来历,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原句不写老妇人和烈士的名字,而说“南斯拉夫母亲”和“一个苏联青年”,揭示这种感情的意义,是两国军民感情的集中表现,这种感情达到了母子情深的境界。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1fa54a3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ba.html

《1、根据课文,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动词 2、填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