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复习资料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地质学期末复习资料
一共三大类题目,分别是简答题,名词解释,以及填空题
一、简答题
自然地理学I课程说明
1、简述《自然地理I》的主要学习内容。 1)岩石圈的物质组成;
2)地质作用类型、相互作用关系、作用过程;
3)地质作用引起的岩石圈内部、表层的形变与改造; 4)岩石圈的地壳表层演化历史。 《地质学简介》作业题
1、简述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及其资料来源。 2、简述基础地质学的学科体系构成。 3、简述地质学研究对象的特点。 地球的结构
1、请描述磁倾角的地表变化规律。 2、请简述地球重力的变化规律。 地壳概述
1、简述地壳的结构以及大陆地壳与海洋地壳的区别。 2、简述确定地质年代的基本方法。 矿物的概念
1、简述矿物的化学组成类型。 岩浆岩、岩浆的概念
1、简述岩浆的类型(依据岩浆中SiO2含量) 喷出作用
1、简述火山活动给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 2、简述火山喷发物的物态构成。
3、简述近代火山分布规律及世界火山分布。 侵入作用
1、简述岩浆体与围岩间的接触关系。
1、简述什么是矿物共生组合及研究矿物共生组合的意义。 岩浆的演化
2、简述鲍温反应原理及其实践教义。 沉积岩概述
1、简述外力地质作用因素及其所起的作用。 2、简述沉积岩的物质来源。 沉积岩的形成与块体坡移
1、简述风化作用的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2、简述影响风化作用的主要因素。 3、简述风化作用的产物 4、简述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沉积岩的特征
- 1 -


1、简述沉积岩的基本特征
富含氧化物、氢氧化物、含水矿物、次生矿物、有机质和化石; 具碎屑结构、泥质结构、化学结构、生物结构等; 具有层理、层面构造,如:波痕、雨痕、干裂等等; 具有锯齿状缝合线或结核等。 变质岩
1、简述化学流体在变质作用中的主要作用。 1)可以作为化学反应的媒介; 2)也直接参与化学反应; 3)降低岩石的熔点;
4)化学活动性流体的参与,大大加快变质作用的进行。

2、简述变质作用的主要方式。 1)重结晶作用——
岩石在固态条件下发生重结晶使小晶体变为大晶体,但成分不变。 2)变质结晶作用——
原岩在固态条件下,有些矿物通过变质作用形成新矿物或新矿物组合。 3 变质交代作用——
原岩组分与化学活动性流体发生化学反应,出现物质成分的迁移,形成新的矿物,物质有带进带出。经交代作用形成的新矿物具有原来矿物的假象。

3、简述变质作用类型及其变质岩。 1)动力变质作用(构造运动所致):构造角砾岩、碎裂岩、糜棱岩等; 2)接触变质作用(岩浆热力):角岩、大理岩、石英岩等; 3)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岩浆分异的化学活动性流体):矽卡岩; 4)区域变质作用(构造运动+岩浆活动):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等; 5)混合岩化作用或超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之高温深处):混合花岗岩。

4、请概述岩石的演变规律。 (一)变质作用的时间演化规律
1)古老的岩石(前寒武纪)一般都发生了变质,而且变质较深,常常发生过多次变质; 2)古生代的变质作用呈条带分布,中新生代变质作用发生在板块结合部位; 3)现代变质作用发生在洋脊、海沟地区。

(二)变质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
1)在大陆内部常分布有古老的变质岩系,构成大陆核心;
2)在巨大山系中常有呈条带状分布的变质岩,它们构成山脉的核心; 3环太平洋周围、洋中脊分布有大量变质岩。在环太平洋俯冲带具有双变质带的特征(海沟一侧为高压变质带,向大陆一侧发育低压变质带)

(三)岩石的转化规律
1)不同岩类具有不同的形成环境和条件,而环境和条件又随地质作用的发生而变化; 2)在地质历史中,总是某些岩石在形成,而另一些岩石在消亡;
3)原已形成的岩石(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通过风化、剥蚀而破坏,破坏产物经过搬- 2 -

运、堆积而形成沉积岩;
4)沉积岩、变质岩经过高温融熔而转变为(岩浆,冷凝后形成)火成岩; 5)火成岩、沉积岩遭受变质作用转变为变质岩。 三大岩类不断相互转化。(画出示意图) 有关矿床的概念
1、简述矿体的产状的研究内容。
一个矿床往往是由多个矿体组成,矿体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产状。 矿体的产状指矿体产出的空间姿态和地质环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矿体的空间位置:包括走向、倾向和倾角;
矿体的埋藏情况:是露出地表(露天矿)或埋于地下(隐伏矿); 矿体与岩浆岩的关系; 矿体与围岩的关系; 矿体与地质构造的关系等等。 2、请简述矿床的成因分类。
- 3 -



外生矿床
1、此图为铜的硫化物矿床表生分带示意图。请在图中标出:铁帽、氧化带、次生富集带、原生硫化物带的具体位置,并写出各个带中的主要变化和主要矿物。 1)氧化带的变化:
黄铁矿、黄铜矿氧化成FeSO4 CuSO4 硫酸亚铁氧化成褐铁矿(铁帽)
硫酸铜遇石灰岩(方解石)形成孔雀石或蓝铜矿 2)还原带的变化:
- 4 -


硫酸铜渗透到还原带会与原生硫化物发生交代反应,使黄铜矿、黄铁矿转化为斑铜矿、铜蓝、辉铜矿,使铜的品位提高——次生富集。
2、请简述冲积砂矿床分布的地带性,及其分布规律(能图示之) 由河流作用形成的砂矿床,称为冲积砂矿床。
沿河断续分布,分布于:河床由窄变宽处;支流与主流汇合处;河床凹凸不平处;瀑布冲凹处;河曲凸岸处;河床由陡变缓处或河流由山区进入平原处等。 总之,在流速由快变慢或产生涡流的地方,最易形成砂矿。 3、简述蒸发沉积矿床的发育条件及特点。
溶解于水中的盐类物质,由于蒸发作用在地表水体中沉淀结晶而成的矿床叫蒸发盐矿床 三条件:封闭的地理环境;干燥的气候(蒸发量大);盐的补给。 结晶分异规律:白云岩—石膏—石盐—钾盐—镁盐 这类矿床往往构造运动特征与表现具有明显的沉积韵律。 构造运动特征与表现
1、简述“海侵层位”和“海退层位”的沉积特点。 2、简述角度不整合的特点及其形成过程。 3、简述岩石变形的阶段和影响岩石变形的因素。 褶皱与褶皱构造地貌
1、简述如何在野外认识褶皱构造? 四、填图题
1、下图为一地质剖面图,请根据地层的新老关系,用虚线把其反映的构造形迹勾画完整。
- 5 -



2、下图为一地质简图,请沿着图中AB线划方向,绘制一地质剖面示意图。

3、下图为一地质简图,请沿着图中AB线划方向,绘制一地质剖面示意图。
- 6 -



断裂与断裂构造地貌
1、简述节理的力学分类及其特征。 2、简述断层的野外识别方法。 四、读图题
1、图示为一地质简图,读图并回答:

- 7 -


1C1D之间是什么关系? 2C1S3之间是什么关系?
3)图中褶皱的基本形态是什么?并画出其横切剖面图
4)图中的断层是什么性质?在图中标示出其上升盘和下降盘的位置。 5)判断图中断层活动的地质时代区间。 2、图示为一地质简图,读图并回答:
1)画出图中褶皱的横切剖面图。
2)画出图中断层的运动方向,并判断图中断层的新老关系。 3)写出花岗岩体与围岩之间的接触关系。
4)判断花岗岩体的侵入年代,并比较花岗岩体与断层的新老关系。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1、简述地震波的种类和特性。
地震的能量是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出去的。地震波包括体波和面波,而体波又分为纵波和横波。面波又有瑞利波和勒夫波。
1)纵波P
—— 又叫压缩波,其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引起地面上下跳动。 纵波在固体、液体中都能传播;速度快、周期短、振幅小;能量散失也快。
- 8 -


2)横波S
——又叫剪切波,其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引起地面水平晃动。 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速度较慢、周期较长、振幅较大;能量消失也慢。 3)面波又称L
——是由纵波与横波在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的混合波。在这些混合波中最重要的是瑞利波和勒夫波:球型(S自由振荡传播的是瑞利波;环型(T自由振荡传播的是勒夫波。
面波的传播速度最慢,频率最低,能量消失最慢。 浅源地震的面波周期长、振幅大,而深源地震的面波很小。
强烈地震发生时,从震源传出的地震波首先到达震中的是纵波,使震中地区产生上下颠簸;然后横波传来,产生前后、左右的摇晃;最后是由震中沿地表往外传播的面波。
引起地震震动最强烈,破坏作用最大的波是面波;破坏作用最小的波是纵波。 2、简述我国地震分布的地带性。
我国地处环太平洋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带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多地震国家。
A、台湾及其附近海域——位于环太平洋带上,为我国地震最多的地方; B、东部其他地区——主要发生于河北平原、汾渭地堑、郯城——庐江大断裂; C、西部地区——属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带,活动性较东部强烈,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四周、横断山脉、天山南北、祁连山地、银川——昆明构造线;
D、深源地震分布于黑龙江、吉林一带;
E、中源地震分布于台湾东部、雅鲁藏布江南、新疆西南部; F、其余地方均为浅源地震。 大地构造与大地构造地貌
1、简述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2、简述板块边界的基本类型及特点。 3、简述威尔逊旋回的6个阶段。 地壳的发展历史
1、简述隐生宙时期地理环境演化历史。 1)太古代
- 9 -


1)太古代是地质年代中最古老而且历时最长的一个代,即原始地壳、原始大气、水圈、和生物发生、发展的初期阶段。地壳薄弱火山强烈。全球几乎是浅海,只有零星而灼热的岛屿式陆核。
2 后期出现原核生物和蓝藻。 2)元古代
1)陆壳逐渐增厚变广,火山活动相对减少。元古代发生多次构造运动,使原有的陆核逐渐拼合为古陆,有了稳定的陆地。震旦纪时发生了最古老的震旦纪冰期。
2)元古代藻类空前繁盛,故称为藻类植物时代;元古代晚期出现了低等的无脊椎动物。 3)隐生宙最重要的事件: 1)生命的出现并开始走向繁荣 2)原始大气与水圈的向现代成分转变 3)形成了陆核与地盾

2、简述古生代时期地理环境的演化。 1)早古生代: (∈、OS
A、寒武纪——早奥陶世发生了广泛的海侵,陆地面积很小,只有东欧地台及冈瓦纳古陆; B、奥陶纪后广泛海退,加里东运动使全球陆地面积扩大,古大西洋关闭。 2)晚古生代:(DCP
A进入晚古生代时,全球存在四个大型陆地:欧美古陆、西伯利亚古陆、中国古陆和冈瓦纳古陆;
B晚古生代后期,发生海西运动,使欧美古陆、西伯利亚古陆、中国古陆合并成北方古陆(劳亚古陆),由于北方古陆与冈瓦纳古陆相距很近而称为联合古陆(泛大陆),此时太平洋最大、大西洋正在胚胎期发育、地中海(特提斯洋)达到最大,C3——P1在冈瓦纳古陆上发育有大量冰川——第二次大冰期。 古生代生物:
1)早古生代藻类继续发展;海生无脊椎动物繁盛时代。
2)晚古生代出现陆生植物,进入孢子植物时代;脊椎动物的兴起及其由水生到陆生的发展(SD是鱼类时代;CP是两栖类时代;晚古生代末出现爬行类)。古生代早期是海生无脊椎动物与低等植物繁荣的时代,晚期则是植物与脊椎动物登上大陆的时代。

- 10 -


3、简述中生代、新生代时期古地理演化历史。 中生代(TJK
1 T2-3的印支运动和JK的燕山运动使中生代的地壳演化总趋势是:联合古陆解体,大西洋扩展,古地中海收缩,太平洋缩小及环太平洋褶皱带的形成。
2 生物:中生代时期,进入裸子植物时代;进入爬行动物的时代;白垩纪末,盛极一时的物种恐龙突然灭绝;中生代中晚期出现了鸟类和哺乳类。 新生代(ENQ
1)发生的构造运动是喜山运动,地壳演化的特点是:地中海——喜马拉雅海槽封闭形成喜山褶皱带;印度洋扩张,环太平洋海槽隆起成山系,太平洋缩小;各大陆漂移,出现现代海陆分布的面貌。第四纪地球再次发生大规模冰川。 2)生物
被子植物大发展,进入被子植物时代;动物进入哺乳动物时代,到新近纪末出现了早期的人类,从此地球进入灵生代。

二、名词解释
《地质学简介》作业题
1、地质学2、历史比较法(将今论古) 地球的结构
1、大地水准面(体)2、重力异常 3、大地热流(HFU4、软流层和岩石层 地壳概述
1八大元素 2克拉克值 3矿物 4造岩矿物 5造矿矿物 6岩石 7岩石的结构 8岩石的构造 9、地质作用 10、化石 11、标准化石 12、地质年代单位、年代地层单位软流圈与岩石圈 矿物的概念
1、晶质体2、晶体结构 3、结晶习性4、非晶质体 5、类质同像6、同质多像 矿物的形态
- 11 -


杏仁体和晶腺(分泌体)2、结核和鲕状体 3、假化石 矿物的物理性质
1、硬度与摩氏硬度计2、解理与断口 3、原生矿物4、次生矿物 岩浆岩、岩浆的概念 1、岩浆2、岩浆的粘度 3、岩浆作用4、侵入岩与喷出岩 喷出作用
1、火山塞与火山口天坑2、火山堰塞湖3、“火环” 侵入作用
1、岩浆的侵入作用2、岩浆岩体的产状 3、岩基与岩株4、捕虏体 岩浆的演化
1、岩浆分异作用2、岩浆同化及混染作用 岩浆岩及其分类
1、硅铝矿物2、铁镁矿物 3、岩浆岩的结构4、岩浆岩的构造 沉积岩概述
1、沉积岩2、外力地质作用 沉积岩的形成与块体坡移 1、风化作用2、风化壳
3、剥蚀作用4、化学沉积分异作用5、机械沉积分异作用6、成岩作用 沉积岩的特征
- 12 -


1、层理构造:沉积物在垂直方向由于矿物成分、颜色、结构的不同,而形成层状构造,总称为层理构造。 《变质岩》作业题
1、变质作用与变质岩2、李客定律 3、接触变质作用4、接触交代变质作用 5、矽卡岩6、区域变质作用7、混合岩化作用 有关矿床的概念 1、矿产:
——泛指一切埋藏在地下的,或分布于地表的可供人类利用的天然矿物或岩石资源。它是提高人民生活和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不可再生资源。 2、矿石和脉石
矿石:是指从矿床中开采出来的,能从中提出有用组份(元素、化合物或矿物)的矿物或矿物集合体。矿石一般由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两部分组成。
脉石:一般泛指矿体中的不被利用物质,包括围岩的碎块、夹石、脉石矿物。它们通常在矿床开采过程中被废弃掉。 3、矿石的品级和品位
品位:矿石中有用组分的含量称为品位。品位越高,矿体的价值越高。
品级:主要根据矿石的品位和有益、有害组成的含量来确定。矿石的品位越高,有益组分含量越高,有害组分含量越低,矿石的品级就越高。 4、矿体的围岩和母岩
围岩:指矿体周围的岩石。由于矿床成因的复杂性,因而矿体与围岩的关系也变化多端。 母岩:指在矿床形成过程中,为成矿提供主要成矿物质的岩石,与矿体的空间上、时间上、主要在成因上存在密切的联系。 成矿作用概述
——是指在地球的演化过程中,使分散在地壳和上地幔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相对富集形成矿床的作用,它是地质作用的一部分。 内生矿床
- 13 -


结晶分异作用
岩浆中的矿物按顺序进行结晶,并在重力和动力作用影响下分异和聚集的过程,称为结晶分异作用。由结晶分异作用导致矿物集中,并形成矿床。 2、气体分异作用
在岩浆结晶的晚期,挥发组分相对越来越高,由于其化学活性强,常与金属元素结合,形成运移能力强熔点低的矿浆,直到岩浆结晶的后期才结晶,而使金属元素富集成矿。 3、熔离作用(液态分异作用)
在较高温下为一种均匀的岩浆熔融体,当温度和压力降低时,分离成两种或两种以上不混熔的熔融体的作用称为岩浆熔离作用。由岩浆熔离作用形成的矿床称为岩浆熔离矿床。 外生矿床 1、外生矿床
在地表外力作用下使有用元素或有用组分聚集所形成的矿床,称外生矿床。根据成矿过程的不同可以分为风化矿床和沉积矿床两大类。 2、风化矿床
地壳表层岩石(包括含矿的母岩及原生矿床)在风化作用过程中,使某些有用组分在原地或原地附近富集起来所形成的矿床,称为风化矿床。 3、硫化物矿床次生富集作用
氧化带中渗滤下来的盐类溶液,在潜水面之下,与原生硫化物发生置换反应,形成新的次生硫化物,从而使矿石品位增高的一种地质作用。 构造运动特征与表现
1、构造旋回2、沉积旋回3、沉积岩相 4、海侵层位5、海退层位6、古风化壳 褶皱与褶皱构造地貌
1、背斜和向斜2、原生褶曲构造地貌3、次生褶曲构造地貌 断裂与断裂构造地貌
1、断裂构造2、节理与断层3、飞来峰与构造窗
- 14 -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1、地震2、海啸
3、地震的震级和烈度4、地震带 大地构造与大地构造地貌 1、大地构造学2、地缝合线 3、蛇绿岩套4、威尔逊旋回 地壳的发展历史
1地层划分:根据组成地层的岩层的特征,把一个地区的地层,按照原始生成顺序(下老上新)划分成各种地层单位。
2地层对比:根据岩石特征,对不同地区的地层划分进行比较研究,论证其对应关系。

三、填空题
地质学简介
1地质学是人类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研究 的科学。它与Geography(地理学)Geomorphology(地貌学)等都是关于大地的论述。——地学范畴,地质学是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球) 地球的结构
2、地质学的研究任务,肩负着两大使命:一是寻找资源,二是( (环境保护) 1、通常,地球的形状不是指地球自然表面的真实形状,而是指()的形状。(大地水准面) 2以平均海平面表示的大地水准面是()的终极侵蚀基准面(内陆河流除外)(陆地河流) 3地球的表面积: 5.1亿KM2(海洋面积3.61亿KM2 (71%+陆地面积1.49亿KM2 (29% 4、磁力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地理正北方向之间形成的夹角称为磁偏角。 5、地球放射性元素衰变的主要表现是放出热量,是地热的主要来源之一。 6、根据地内温度分布状况可分为三个层:外热层、常温层、内热层。
7、大洋区热流值比大陆区高,大洋中以大洋中脊和大陆边缘最高,海沟最低。 地壳概述
1、地壳由沉积层、花岗岩质层、玄武岩质层组成;主要由硅酸盐类岩石所组成,是岩石圈的一部分。
2、地壳中的岩石种类繁多,根据其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3、地壳均衡现象是一种动态平衡,地质作用总是在破坏这种均衡状态。
4、外动力地质作用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5、内动力地质作用包括:构造运动、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 6、生物律的应用有两个重要的条件:生物演化的不可逆、有标准化石存在 矿物的概念
- 15 -


1不同晶体,其质点的种类不同,质点的排列方式和间距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的晶体结构。 2矿物的晶面,都不是理想的平面,常常出现晶面花纹(晶面花纹-包括条纹、蚀像、印痕) 3、胶体矿物的形体一般呈鲕状、肾状、葡萄状、结核状、钟乳状和皮壳状等。
4、二氧化硅胶体沉积而成的隐晶质矿物,白色、灰白色者称玉髓(或称石髓、髓玉),白、灰、红等不同颜色组成的同心层状或平行条带状者称玛瑙,不纯净、红绿色各色称碧玉,黑、灰各色者称燧石。
5、结构水是参加矿物晶格结构的水。按其参与晶格结构的稳定状况可分为:结晶水和层间水。
矿物的形态
1、矿物的形态有单体形态、连生体形态(双晶)、集合体形态。 2、矿物集合体是同种矿物的多个单晶,聚集在一起成群产出。 3、晶簇是同一基底向外生长许多单晶体矿物。 4、生长晶簇的空洞叫晶洞。 矿物的物理性质
1、由干涉引起的色称为晕色;由氧化薄膜引起的色为锖色;由干涉、氧化膜共同引起的色称变彩。
2矿物粉末的颜色称为条痕。通常是利用条痕板(无釉瓷板),观察矿物在其上划出痕迹的颜色。条痕可以消除假色,减弱他色。 岩浆岩、岩浆的概念 1根据成因,岩石可以分为三大类: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在地表沉积岩几乎占了3/4愈往地壳深处,变质岩、岩浆岩所占比例越大。
2、天然岩浆的化学成分复杂,若以氧化物来表示,SiO2的含量最高。 3、岩浆作用的主要方式:侵入作用、喷出作用。
4、根据岩浆岩的形成方式可分为:侵入岩(深成岩、浅成岩)、喷出岩(火山岩)
5、根据矿物组成的差别和SiO2含量的多少,岩浆岩可分为: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四类。 喷出作用
1、随着地球的演化和地壳的加厚,火山活动有逐渐减弱的趋势。 2、火山构造或称火山机构,包括火山通道、火山锥、火山口等。
3、火山喷出物大部分在火山口周围堆积下来,一般呈圆锥形,称火山锥。
4、火山液体物质喷射到空中冷却凝固,较大者形似面包,纺锤形,称为火山弹。 5、根据活动状况火山分为: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6、根据喷发方式火山的分类为:裂隙式、中心式,中心式又分为:宁静式(夏威夷式)、爆炸式(培雷式)、中间式(斯特龙博利式) 侵入作用
1、岩浆沿着岩层裂隙或断层贯入所形成的板状岩体,规模较小,形态不规则的侵入体为岩脉;形态比较规则而又近似直立的岩浆侵入体为岩墙。 岩浆的演化
1、岩浆中熔点较高的、富含铁镁的硅酸盐矿物优先结晶,它们在岩体边缘与底部的含量较高;而熔点较低的、铝硅酸盐矿物后结晶,则在岩体上部与中央部分相对集中些。 岩浆岩及其分类
1、超基性侵入岩的代表岩石是橄榄岩,超基性喷出岩的代表岩石是金伯利岩。 2、基性侵入岩的代表岩石是辉长岩,基性喷出岩的代表岩石是玄武岩。 3、中性侵入岩的代表岩石是闪长岩,中性喷出岩的代表岩石是安山岩。
- 16 -


4、酸性侵入岩的代表岩石是花岗岩,酸性喷出岩的代表岩石是流纹岩 沉积岩概述
1、沉积岩成层性明显,除非由于构造原因将其改造,沉积岩按下老上新叠置。 沉积岩的形成与块体坡移
1、风化是剥蚀的先驱,对地貌的形成和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根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3、矿物有易溶矿物和难溶矿物,一般说来,其难易顺序如下:氯化物>硫酸盐>碳酸盐>硅酸盐
4、常见的造岩矿物,其溶解度大小顺序如下:
方解石>白云石>橄榄石>辉石>角闪石>斜长石>钾长石>黑云母>白云母>石英
5、根据风化程度、风化特征以及其物理力学特性的不同,可将风化壳自下而上划分为4带:①新鲜未风化的岩层;②风化裂隙和块石带;③风化碎石带;④土壤层、风化土层 6、冰水湖的水体和沉积物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一年中夏季与秋冬季在湖泊内沉积了颜色深浅不同、颗粒粗细相间的沉积物,叫季候泥或称纹泥。 变质岩
1、由火成岩形成的变质岩称正变质岩;由沉积岩形成的变质岩称副变质岩。 2构造应力可以理解为定向压力,一方面可使矿物变形或破碎;另一方面也可使它重结晶,并使岩石中片状或柱状矿物在垂直于应力方向生长、拉长或压扁,形成明显的定向排列,而使岩石具有各种片理构造。
3、混合岩化作用方式:一是重熔(选择性熔化)没有外来物质的参与;二是再生(反应性熔化)有外来热液的参与。
4、混合岩由两部分组成:基体(是原岩成分,颜色较深);脉体(是浅色、低熔点矿物,是新生的物质)

有关矿床的概念
1、一个矿床往往是由多个矿体组成,矿体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产状。 2、矿石一般由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两部分组成

成矿作用概述
1、没有化学元素的迁移,就没有成矿作用发生;各种元素富集成矿的难易程度是不同的;浓度系数越大,成矿越难。
2、按作用的性质和能量来源,可将成矿作用划分为内生成矿作用、外生成矿作用和变质成矿作用三大类。

内生矿床
1、伟晶岩是稀有、稀土、放射性元素和宝石的重要宝库。
2、气水-热液矿床的成矿方式,主要有:交代作用、充填作用和蚀变作用。 构造运动特征与表现
1、水平运动常表现为岩石水平方向的挤压和拉张,形成巨大而强烈的褶皱和断裂。因此,水平运动又称为 “造山运动”
2、垂直运动常表现为大规模的缓慢上升或下降,形成规模不等的隆起或拗陷并引发海陆变迁。因此,垂直运动又称为“造陆运动
3、水平构造运动是主导,而垂直运动构造是派生的。
- 17 -


4、岩相一般可以分为海相、陆相和海陆过渡相三类。
5、由于海洋面积扩大,新形成的岩层分布面积大于老岩层面积,形成超覆现象。 6、由于海洋面积越来越小,新形成的岩层分布面积小于老岩层面积,形成退覆现象。 7、一般海侵层位厚度大,保全较好;而海退层位厚度较薄,不易保全,甚至会出现沉积间断。
8、构造运动常使地层的产状发生改变,产生褶皱、断裂等构造变形。
9、不整合面的上覆地层中最老一层(底层的时代之前,与下伏地层中最新一层(顶层的时代之后,是不整合形成的时期,也就是构造运动的时期。
10、由于岩层沉积环境和所受的构造运动不同,可以有不同的产状。一般分为水平岩层、斜岩层、直立岩层和倒转岩层。
11、岩层的产状要素:指确定岩层产状的3个数值,即走向、倾向和倾角。

褶皱与褶皱构造地貌
1、褶皱是岩层塑性变形的结果,是地壳中广泛发育的地质构造的基本形态之一。 断裂与断裂构造地貌
1、板块是一种特殊的断裂构造,它规模巨大,把岩石圈分割成许多块体。 2、通常根据断裂岩块相对位移的程度,把断裂构造分为节理和断层两大类。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1、发生在大陆上的地震称为陆震,发生于大洋底部的称为海震。海震有可能掀动上覆的海水形成巨大的海浪,称为海啸。
2、断层活动可能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岩石断裂时释放的能量,是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3、强烈地震发生时,从震源传出的地震波首先到达震中的是纵波,使震中地区产生上下颠簸;然后横波传来,产生摇晃;最后是由震中沿地表往外传播的面波。
4、引起地震震动最强烈,破坏作用最大的波是面波;破坏作用最小的波是纵波。 5、如果震级相同,则震源越浅,对地表的破坏性就越大。
6、由于一次地震释放的能量是一定的,故无论什么地方测出来的震级都是相同的。 7、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很多,首先是震级,以及震源深度、震中距、建筑物的质量等。 8、震级每相差1级,释放的能量相差约32倍。 大地构造与大地构造地貌

1、从地槽区下降,经过回返隆起成为褶皱带,这样一个完整的构造发育过程,称为一个构造旋回。
2、地台的结构可以分为两个基本构造层,下层为褶皱变质的结晶基底,上层是不太厚的、产状平缓的沉积盖层。
3、在海洋探测时,发现大洋中脊被一系列垂直洋脊走向的横断层所切断;这些横断层不是一般的平移断层,而是一面向两侧分裂,一面发生水平错动,威尔逊称之为转换断层。 地壳的发展历史
1、地层划分的依据:层序律、沉积旋回、地层接触关系、切割律、生物律等。 2、白垩纪末,盛极一时的物种恐龙突然灭绝。
3、印支运动、燕山运动使中生代的地壳演化总趋势是:联合古陆解体。 4、新近纪末出现了早期的人类,从此地球进入灵生代。

- 18 -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1eb089c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de.html

《地质学复习资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