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界著名音乐节的成功经验看北京国际音乐节的发展趋势

发布时间:2011-11-19 23:33:0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从萨尔茨堡音乐节的成功经验谈

北京国际音乐节的发展趋势

选修课: 国际国内音乐动态

学生系别: 音乐学系

学生年级: 08级

学生姓名: 邓晨

学生学号: 080101003

指导教师: 张蓓莉教授

内容提要:

最近听到不少新提:比如重新设计北京的城市雕塑,设计北京的城市颜色以及公共环境风格,为的是让北京更漂亮,个性更鲜明;而如今一个以北京的名字命名的国际性音乐节,则为北京设计了一个新的对外文化形象一个更有活力更有国际色彩的文化大都市。这种与经济建设相比看似关系不大的“花边”事,其实更是促进经济发展的软实力,它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着北京的整体素质。本文将从世界著名音乐节举办成功的经验,来对比北京音乐节举办十年来自身发展的特点及笔者对它未来发展趋势的思考。

关键词:萨尔茨堡音乐节;北京国际音乐节;

当今,世界正处在一个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新时期。这个时代是一个重视经济的时代, 经济形象看起来更重要一些。然而文化更是促进经济发展的软实力,更代表了别人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看法, 因为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需要历史积淀的,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东西。我们通过今年的“国际国内音乐动态”的课程,更加了解当今世界各国音乐的动态,以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大大提高了自己对音乐本体的兴趣,丰富自己的艺术涵养,以成功举办的音乐比赛、音乐节为例运用到促进我国音乐艺术的发展事业中。

近百年来,世界上有很多著名音乐比赛、音乐节及音乐会,它们从创办至今一直都很有影响,如:“柴科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肖邦国际钢琴比赛、范·克莱本钢琴比赛、英国爱丁堡音乐节、拜鲁伊特音乐节、温布尼森林音乐会、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等等。” 这些音乐赛事已成为世界上专业音乐工作者及广大乐迷的期待。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音乐节的动机已不完全是从纯音乐的角度举办,而是结合旅游与经济效益等方面综合考虑,力求精神与物质双丰收

首先,我们从奥地利的——萨尔茨堡音乐节说起萨尔茨堡音乐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87, 当时的莫扎特基金会在萨尔茨堡发起组织演出莫扎特的音乐。从那时起到1910, 著名的维也纳爱乐就不定期地在此举力、音乐会。但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萨尔茨堡音乐节是在1920822, 莱因哈特在大教堂广场上演了根据霍夫曼斯塔尔改编的英国中世纪道德剧《每个人》之后形成的。从那时起, 莫扎特的音乐得以同其他音乐作品同时上演。1926, 当时的大主教将演出地移至新建的音乐厅, 萨尔茨堡音乐节便有了固定的室内演出场所, 维也纳爱乐在萨尔茨堡音乐节上的演出也就成了惯例。1930, 萨尔茨堡音乐节迎来了它最为辉煌的时期, 两位当时颇具影响的指挥大师阿图诺·托斯卡尼尼和布鲁诺·瓦尔特。闪引轮番在音乐节上出现, 他们指挥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演出了一系列莫扎特、贝多芬、瓦格纳和威尔第的歌剧, 这些精彩的戏剧演出成为萨尔茨堡音乐节历史上永远的光彩

进入1950年代后期, 萨尔茨堡音乐节再次领略了德国人的威力, 不过这次带领德国人的却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萨尔茨堡人, 他就冯·卡拉扬。他把他庞大的柏林爱乐开进萨尔茨堡, 占据了原本属于维也纳爱乐的地盘。借助卡拉扬的影响, 萨尔茨堡音乐节又一次令世人瞩目。从1950年代后期到1980年代末, 萨尔茨堡几乎成了卡拉扬的音乐, 他的影响如同马克斯·莱因哈特之于萨尔茨堡音乐节一样重要, 那个时期萨尔茨堡音乐节就像打上了卡拉扬的烙印。正因如此,他的魅力足以吸引当时一批著名的指挥家、演奏家和歌星荟萃于此。

每年夏天, 从全世界蜂拥而至的乐迷几乎挤满了萨尔茨堡的大街小巷。萨尔茨堡虽然只是一个人口只有20万的小城市,但每年从世界各地前来观赏音乐节的游客却有千万之众。从开初的单一莫扎特曲目发展到今天丰富多彩的多元化演出萨尔茨堡音乐节的组织者们最终将一个庭院式的演出会成功地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权威性的音乐节2004前来参加音乐节的人数已升至四十多万全世界通过广播电视收视音乐节实况的人数已逾百万。2004年的夏季音乐节, 在三十多天的演出活动中共举办了180多场演出。这些演出包括了各类题材的歌剧和各种类别的音乐会。预计今年的演出同样可观, 38天当中, 将分别在11个不同的演出地点上演183场音乐会。其中43场歌剧, 74场戏剧和66场其他音乐会。来自全球的顶尖艺术家、乐团和指挥大师们将给来到萨尔茨堡的那些有鉴赏的听众展示他们的艺术天才。

音乐节期间, 从白天到夜晚整个萨尔茨堡都沉浸在浓郁的音乐氛围之中。广场、教堂、宫殿、花园湖畔和大街小巷, 无论你走到哪里处处都流淌着音乐, 而这些音乐又与萨尔茨堡独有的人文环境交相辉映。没有哪一个音乐节能像萨尔茨堡音乐节那样具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与此同时音乐给萨尔茨堡带来的经济收入也是可观的, 就拿2003年夏季的各类门票收入总计达23.6亿欧元从本世纪起, 前来参加音乐节的人数逐年增加, 除了德国人, 听众还来自全世界六十多个国家。音乐节不仅使古典音乐的传统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广大,随着观光者的增加, 也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迅猛发展。这正是促进经济软实力发展的最好证明!

尽管萨尔茨堡音乐节是一项传统的音乐文化活动, 但是随着节目的不断更新, 年青听众的比例正在不断上升。萨尔茨堡音乐节正以它更加开放和创新面貌适应当代音乐文化的需求

北京国际音乐节创办于1998年。在每年金秋十月举办,现今已成为北京人隆重的音乐节日。这个音乐节的创办,在音乐领域,为中国更好地解了世界,也为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为展示自我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笔者认为它有两个很好的社会功能

其一:以音乐为交流平台,放眼世界。

如今,世界上还是有很多的杂音把中国人描绘成一个很落后很愚昧的形象, 而音乐节本身代表了一个窗口, 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人的文明程度、中国人对世界文化的认知程度和作为世界公民跟进时代的脚步。“ 让全世界的音乐精英都离开家, 来到北京。” 作曲家谭盾曾这样说。十多年来,通过这一音乐的盛会,有大批外国杰出的演奏家、演唱家、指挥家,以及著名的乐团和剧院来到首都北京,为这里的音乐爱好者带来了精彩的独奏、交响乐和歌剧表演。

从第一届起, 北京国际音乐节就请来了三大男高音之一何塞·卡雷拉斯、著名作曲家克里斯托弗·潘德列茨基和指挥大师瓦莱里·捷吉耶夫等名家, 从一开始就奠定了运作专业、名家荟萃的基础。此后迅速成长为亚洲最有影响力的音乐节, 并成为世界一流音乐节之一。自此以后的每一个金秋十月, 都会有来自世界各地乐坛的大腕们云集北京国际音乐节的舞台斯特恩、克里斯托夫·艾森巴赫、洛林·马泽尔、玛尔塔·阿格里奇、何塞·卡雷拉斯、凯瑟琳· 巴特尔、郎朗、米沙·麦斯基、奥古斯丁·杜梅、马友友、柏林爱乐乐团、纽约爱乐乐团、英国广播公司(BBC)交响乐团、中国爱乐乐团、柏林德意志歌剧院, 等等。在这个星光熠熠的舞台上, 经典与奇迹不断地上演1999, 小提琴演奏家斯特恩和中国指挥家李德伦两位大师完成了他们的世纪绝响;2002, 《马勒第八千人交响曲》规模之宏大与震撼, 近几十年无人能出其, 2005年连演四夜的瓦格纳名作《尼伯龙根的指环》成为了中国歌剧交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2007年郎朗一人演奏十首协奏曲创造了单人一个月内与世界级指挥大师合作连续演奏十首大型钢琴协奏曲的记录2007年德意志歌剧院的重磅登场音乐节出巨资请来意大利维罗纳歌剧院的歌剧《托斯卡》,为保持原汁原味,其整个费用达150万美元,可以说是登峰造极。

要做一个影响世界的音乐节必然要有自己的特色, 北京国际音乐节最大的特色恐怕就是“ 中国概念” 了。作为在中国举办的音乐节, 自其创办之初起,就一直在大力打造一个向世界推介中国音乐家和展示中国音乐作品的平台音乐节一直在提倡中国概念, 有利于推动中国本土音乐创作、强力推介中国音乐家创作的新作品。如谭盾作品音乐会以及叶小纲的交响序曲《潮》、《西藏之光》、《长城交响曲》、陈其纲的《五行》、《蝶恋花》、《逝去的时光》等作品;中国歌剧《狂人日记》、《夜宴》、《赌命》等。每届音乐节都会推出中国作曲家的委约作品, 包括郭文景的歌剧我们中国人的作品如果仅仅是在国外被上演被认可是远远不够的, 现在, 各个国家都在对自己的文化倾注特别的热情, 除了我们需要了解世界的文化, 我们还应该让世界了解我们中国的文化。对于像郭文景这样一直为中国的歌剧事业默默奉献的人, 我们的北京国际音乐节愿意给他提供一个在国内展现的平台, 从他的《狂人日记》到现在的《巾帼英雄三部曲》, 音乐节会一直关注这样的中国作品和中国作曲家本届音乐节的另一个委约项目是《罗卡娜》, 这是一部全新的交响乐, 继象特利尔剧团全球首演后, 第二次全球演

, 但在中国是首次演出。下一个委约作品是功年的《白蛇传》, 我们确定中国文化题材, 跟波士顿交响乐团合作。

更为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的民族音乐国粹昆曲《牡丹亭》《桃花扇》、交响京剧《杨门女将》、潮州音乐、洞经音乐古琴大师李祥霆《唐宋诗词畅想专场音乐会》也都在这个音乐节得到大力的弘扬和展示。它告诉世界:中国的北京已经能够举办这样高规格、专业化的活动了,北京的城市色彩因此更加丰富。

2007年的北京国际音乐节上, 萨尔茨堡音乐节艺术总监得·鲁策其卡曾赞许说“ 北京国际音乐节经过十年的成长, 目前可以说世界上第三大音乐节了”向来, 闻名世界的奥地利萨尔斯堡音乐节都令我们向往无比, 而今天, 在我国也有了能与其比肩的音乐节, 无论对于乐迷还是普通市民都是一件幸事。北京用音乐节告诉世界:中国的北京已经能够举办这样高规格、专业化的活动了,北京的城市色彩因此更加丰富。

北京国际音乐节另一个重要的社会功能是:延伸教育、提升全民素质;举办各种交流活动,为音乐学子提供大师面对面的机会;并坚持为儿童举办免费专场音乐会。像世界上著名的德国萨尔斯堡音乐节、美国坦格伍德音乐节等一般没有带普及性质的公益演出。北京国际音乐节从去年开始,不仅有专门面向儿童的免费音乐会,而且开办了50个小时的大师课。今年在延续去年特色的同时,又增加了面向大学生的免费专场。公益音乐会中最具吸弓力的年度免费儿童音乐会将会是本届普及音乐会另一重要的亮点专为在儿童音乐会前安排的“ 器乐狂欢节” 更是为以前从未有机会亲身体验器乐演奏的孩子们提供了零距离触摸了解乐器演奏的乐趣时光。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基金会市场总监涂松说, 文化是要引导的其实古典音乐没有那么高端, 各种音乐类型对人的影响力不同。对于古典音乐, 首先不要有恐俱心理它跟流行音乐惟一的不同可能就是要提前做一些知识储备。”

音乐节,不仅是专业音乐学习和工作者的节日。更是广大乐迷的节日!经过多年的发展, 北京国际音乐节培养起来了一个成熟的观众群体,也提升了观众的素质和修养。张克新说“ 在北京国际音乐节的演出里, 像什么打手机、走动、说话、乱拍照之类的行为很少, 这样耳朵里就少了很多杂音, 欣赏很顺畅。不少观众通过常年的观看, 已经了解了很多音乐知识, 所以对于音乐会的欣赏规范相当熟悉, 他们对于其他观众也是一个引导。”作为一个普通观众, 也许你会觉得几场音乐会改变不了什么, 也许你觉得自己看完了音乐会激动两天也就过了,也许你会觉得这些年有了音乐节以后大家的日子还是一切如常。可是也许就在这不算太长的十一年之间, 你已经悄悄地在改变你也许开始喜欢上了歌剧,也许对于演出的水准有了自己的挑剔,也许你渐渐发现自己在乐章之间不会再无知地鼓掌了 你已经在改变了, 只是你还没有发现, 而对于这个城市来说, 也是一样。笔者看来,这就是音乐节最大的成功。

北京国际音乐节,如果希望受众人群更加广,大众对其兴趣更加热情,我们该如何做?面对国内外一些运作成熟,有影响的音乐节,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新的启示。

面对流行音乐、摇滚乐门庭若市的户外音乐节,我们的古典音乐节若想走出家门则步履艰难得多。而在国际上,一些世界知名的夏季音乐节已经为户外古典音乐演出提供了诸多经验。全球规模最大的音乐节伦敦逍遥音乐会于1996年设立公园中的逍遥音乐会,每年定期在英国几大城市的公园露天举行,还在市中心竖立大屏幕现场直播公园演出。奥地利布雷根茨音乐节的水上舞台也许是最富盛名的露天舞台(见图)。2007年上演的《托斯卡》由于出现在007最新影片《量子危机》中而名声大噪。香港管弦乐团每年也在维多利亚海港边的户外场地演出。连全球最为保守的拜罗伊特音乐节也于去年首次在拜罗伊特市中心广场设立大屏幕,现场直播节庆剧院内的瓦格纳歌剧。而最为著名的当属柏林爱乐乐团的森林音乐会,每年都吸引数万名听众。

瑞士维尔比耶、美国坦格伍德和阿斯本等老牌夏季音乐节大量使用帐篷作为演出场地,有些帐篷使用竟长达50年。相反的例子是,日本全国拥有3000多座音乐厅,如今许多处于生存线边缘的闲置状态。而只有当内容能博得更多听众的欢迎时,户外演出的形式才能得以实现就像开始提到的,奥地利20万的小城市萨尔茨堡,音乐界每年从世界各地前来观赏音乐节的游客却有千万之众,音乐给萨尔茨堡带来的经济收入也是可观的,音乐节不仅使古典音乐的传统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广大,随着观光者的增加, 也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迅猛发展。这正是促进经济软实力发展的最好证明!北京,作为历史古都、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每年都大量吸引着国内外的游客。如何使音乐节和旅游产业仅仅联系在一起,达到共赢,是值得我们应该思考的。

从前, 我们会向世界各地的名家名团发出邀请, 希望他们能够来中国参加我们的北京国际音乐节, 但是现在, 随粉音乐节在世界上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 很多国际上著名的乐团、歌剧团和音乐家、经纪公司、经纪人开始主动与我们联系, 希望能够来北京参加我们的音乐节, 这是音乐节十年来努力的结果, 也是我们北京的文化演出市场的一个硕果北京国际音乐节今后将向何处发展?余隆说:“下一步将努力把北京国际音乐节办成在世界同行业中占主导地位的音乐节,在组织管理上更加精益求精,不负用“北京”这个名字命名的音乐节。”

北京国际音乐节继去年十周年后新的起点。坦率的讲, 在改革开放的前20, 我们的国家是在大力发展经济建设, 而北京国际音乐节是改革开放30年的后十年的产物, 是社会文化生活进步的一个成功的案例, 对于丰富人民的神文化生活和提高人民艺术修养提高到了很好的作用,同时又拉动了经济的增长,达到共赢。这张代表着国际大都市形象的北京文化名片”将对世人散发出闪亮的光彩

参考文献:

(1)张煦阳《萨尔茨堡音乐节》,《视听艺术》2005年7月刊

(2)陈立《萨尔茨堡音乐节随笔》,《北京记事》2001年3月20日

(3)兆渠 《萨尔茨堡音乐节》,《人民音乐》1987年7月刊

(4)陈鸿斌《萨尔茨堡音乐节》,《音乐艺术》1996年6月刊

(5)贺梦禹《北京国际音乐节——野心渐成现实》,《世界博览》2008年24期

(6)《北京国际音乐节》,《小演奏家》2008年10月版

(7)王怡《余隆专访——北京国际音乐节的古典音乐复兴运动》,

《艺术评论》2008年11期

(8)唐若甫《古音乐只能“蜗居”在剧场吗》,《新民晚报》2009年12月20日。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1e26849e518964bcf847c01.html

《从世界著名音乐节的成功经验看北京国际音乐节的发展趋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