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维新运动的目的是在中国建立

发布时间:2020-09-10 07:13:2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戊戌维新运动的目的是在中国建立

戊戌维新运动的目的是在中国建立

A.民主共和制度

B.君主立宪制

C.开明君主专制

D.汉族皇帝的新王朝

正确答案:B

解析:1戊戌维新运动是政治改革运动: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他们要求废除君主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戊戌维新运动是资产阶级改革政治制度的初步尝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2)戊戌维新运动是爱国救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是19世纪末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矛盾激化的产物,是一场旨在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运动。

(3)戊戌维新运动是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中国人民的觉醒。

【维新运动的性质及历史意义】

(一)戊戌维新的作用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它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面对19世纪末帝国主义阴谋瓜分中国的严重危机而发动和领导的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怀着满腔爱国热情,为变法救亡而奔走呼号,他们的行动符合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潮流,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它激发了中国人的爱国热情,成为中华民族全面走向觉醒的一座里程碑。

2、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学习西方以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改革运动。变法所提出的改革措施,如政治上要求“伸民权”、“设义院”,实行君主立宪;经济上要求发展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等,都符合了中国走向民主、富强的发展趋势。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改革运动取得的成效很有限,但是它所提出的改革主题、改革措施,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的近代化都有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3、戊戌变法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它猛烈地冲击了封建主义旧学,在思想领域起到了民主启蒙作用。戊戌变法是近代新文化的起点。哈尔滨市革命、诗界革命、文体革命、小说界革命、戏剧改良等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相继而起。它同时对近代中国的教育和新闻出版产生了积极影响。戊戌变法还影响到社会风气和习俗的变迁。

总之,变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它不仅是一次救亡运动、改革运动,也是近代中国最早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它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时期中的一个发展阶级。

(二)戊戌维新的性质

关于戊戌维新运动的性质,目前史学界有三种观点:

1、改良主义运动。

汤志钧等认为:这次运动要求缓和的手段,自上而下地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也不要求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因而是一场改良主义运动;

2、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陈庆华等认为:变法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力,用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代替封建专制制度,是社会性质的变更。“百日维新”是资产阶级的一次夺权尝试。维新派主要运用和平手段,但并不完全排除暴力,如策动袁世凯杀荣禄、围颐和园及后来的自立军起义,都含有彩暴力行动夺权的倾向;

3、资产阶级改革(或改良)运动。

邓广铭、张希清等认为,改良与改革是同义词,是相对革命的一种渐进方式。而改良和改良主义却不能混为一谈,改良主义是19世纪后期,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和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反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革命的思潮,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和阶级内容,因而把改良主义的帽子硬戴在戊戌变法的头上是不合适的。

【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

(一)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

关于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目前学术界存在分歧:建国初,戊戌变法硕果仅存的一人——张元济,在回首这段事时,曾深有感慨地说“在当时环境之下,戊戌变法的失败是必然的,断断无成功的可能,当时我们这些人要借变法来挽回我们的国运,到后来才知识是一个梦想。”以往的研究认为失败的原因是:维新派不敢反对帝国主义,不敢同统治阶级彻底决裂,不敢发动群众,不敢触及封建的土地制度。一言以蔽之,都是指责变法的参加者步子迈得太小,太怯懦。即不能反帝也不能反封建,这即可以解释太平天国失败,也可能解释辛亥革命的失败,还可以套在许多政治事件上,这种似是而非的理论不足以解释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

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即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慈禧所代表的顽固派掌握实权,实力强大。

戊戌变法失败的直接原因是:

其一,守旧派势力强大,当时国家的最高领导权不在光绪皇帝手中,而为以西太后为首的王公、大臣所掌握。维新派只有少数几个人,没有实权。西太后最初曾指示"今宜专讲西学",慈禧太后但是,当她感到变法触及到她自己的权力和清廷王公贵族的利益时,就动手遏制、镇压。

其二,维新派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指责西汉的古文经书全系刘歆伪造,《孔子改制考》将孔子打扮为"改制立法"的祖师爷。两书都没有充分的、有说服力的证据,不用说守旧派反对,当时的一些开明人士也不赞成。此外,维新派某些激进的宣传也增加了社会阻力。

其三,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只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和极少数的官僚,甚至对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其四,维新派及光绪皇帝在实施变法上的某些冒进措施。变法一开始,光绪皇帝就因不满自己的老师、军机重臣翁同龢的持重、顶撞,将其开缺回籍。大量裁减冗官,仅京师一地,涉及闲散衙门十多处,失去职务者近万人,但是又没有安排出路。因王照上书被阻而一下子罢免六个部长级大员,也操之过急,并且失之过重。

其五,变法手段单一:采取单纯的自上而下的"和平""合法"方式。

(二)从中日维新的比较看戊戌变法的失败

1、明治维新与戊戌维新的异同

关于明治维新与戊戌维新的异同比较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两者宗旨路线相同,但客观上运动的侧重点不同。

两者都是以西方为榜样,以改革为手段,在保存封建政权的前提下实行君主立宪(二元君主立宪)政治,目的是达到强国的目标。

明治维新侧重点在于政权的改革,以暴力夺取政权为前提,从封建幕府手中夺取政权,具有明显的资产阶级革命意义。

戊戌维新并没有解决政治问题,政治上收效甚微,主要是思想宣传比较明显广泛。

(2)两者历史背景相同,但领导层及其联系的社会力量不同。

两者都处于不平等条约约束下,面临列强的侵略,资产阶级的经济力量比较薄弱,资产阶级都未成熟,不可能成为领导力量,其基础都是从地主阶级阵营中分化出来的具有资本主义倾向的改革派。

明治维新的骨干力量是中下层武士为立国的基础,以与中央幕府分庭抗礼的地方强藩为依托,与豪商、豪农手工业者保持密切联系。其群众基础比较广泛,受到支持更多。

戊戌维新的骨干是一些缺乏政治实践经验的成长于书斋的知识分子,不是成熟的政治家。其联系的力量主要是帝党及倾向于改革的官僚知识分子,缺乏实力支持者。

(3)双方领导集团不少特点相同,但气质、性格、能力、类型、精神面貌不同。

双方领导集团都是出生于封建家庭,都是中青年为主,都转变为资产阶级。

明治维新的领导人是久经政治风浪,富于牺牲精神,精明能干,富于韬略,是杰出的政治家,善于运用政治权术,驾驭政治局势。天皇经过暴力夺权后成为名副其实的最高统治者,具有实实在在的号召力,其政策措施能够得到贯彻。

戊戌变法的领导人虽然也富于牺牲精神,但大都是书呆子型,缺乏政治经验,疏于政务。他们没有运筹帷幄的雄才大略,没有政治家的气质。光绪皇帝只是一个无权皇帝,而且生性懦弱,其权力不足以推行变法措施,诏令往往得不到贯彻。

(4)国际上对两者的态度基本相同,但支持程度各不相同。

国际上各列强处于保持条约利益的考虑,希望中日两国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变,故对改革持赞赏态度,但由于具体背景不同,中日两国地理、人口、资源的差异,列强对日本改革支持明显一些,对中国改革并没有明显支持。

2、产生上述差异的社会根源

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两国社会性质相同,但国内形势不同。都面临外国的侵略,都是封建制度。但明治维新前夕,日本国内革命时机已经成熟,促成了强藩改革,成为维新志士登上政治舞台的先声。农民成为了反帝封建的原动力。而中国人民没有形成革命要求,从未出现日本维新前夕的动荡局面。

(2)两国社会经济相同,但政治经济结构不同。两国都是出于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时期,但两国政治经济结构不同,工商业者政治地位和特点也不相同。日本出于商业高利贷阶段,农民经济解体程度比中国要高,出现了耕织分离,商人把买主和手工业作坊联系起来,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农村经济解体则缓慢得多,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抵抗是顽强的。商业、高利贷、土地三者合而为一,城市经济与贵族地主消费经济合一,商业资本基本上以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基础。商人阶层的商业网不足以打破自然经济,反而成为它的补充。

日本町人名义上地位低下,但实际上地位越来越高,统治者财政腐败,使藩主成为商人的负债人,不少商人占据要职,掌握财政权。他们与武士阶层联姻,变成一种新的贵族,事实上进入町人当家时代,政府是为其服务。中国的市民阶层从未取得日本町人这样的社会地位,不像町人那样有抗争性格,倒是仰仗清廷和洋人。维新派与其联系阶级关系松散,软弱无力。

(3)两国经历过封建专制制度,但历史传统及民族气质不同,知识分子地位作用也不相同。日本人从来不耻于向先进国家学习,鸦片战争前他们把中国作为学习对象。但鸦片战争失败后,日本从中汲取教训,从而向西方学习。日本维新志士对于《海国图志》学习透彻。而中国人历来好古不好今,保守性比日本深厚。《海国图志》在中国的命运就说明了这一点。战后写成的《海国图志》没有在中国流传,甚至绝版。中国的科举制度将士大夫纳入封建官僚体制,成为封建统治的后备军。绝大多数士大夫心甘情愿充当封建的卫道士,有志于西学的人反而被人歧视。

就知识分子来说,日本的知识分子大多来自下层社会,又条件接受社会实践的锻炼,与政治联系比较密切。而中国的知识份子都是出于书斋,与政治实践无关,书呆子气很浓,没有政治经验。

(4)中日两国的国际地位不同,国际环境背景不同。中国地大物博,在西方列强眼中是块肥肉,是列强在远东争夺的主要目标,希望中国有一定的改革,但绝不允许中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因此对于资产阶级维新派只是有限的支持。日本作为小国,地位不如那么重要,列强对其争夺不那么激烈。英国美国对于日本维新派支持比较明显,他们希望通过日本的强大对抗沙俄。而且,明治维新发生在中国太平天国运动之后,这个运动使西方列强认识到,必须慎重对待日本,不能重新引发这种事情。而且,法国、德国、沙俄都忙于本国国内战争,对于日本来说变成了一个机遇。日本意识到要仿照欧美制度,提出脱亚入欧政策,也颇迎合西方的口味,有利于得到他们的同情与支持。

从中日维新成败的比较,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维新运动失败是必然的。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1306cef996648d7c1c708a1284ac850ac02043a.html

《戊戌维新运动的目的是在中国建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