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

发布时间:2015-06-30 18:14:0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赤壁赋》教学设计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叫袁华玲。我申请的学科是高中语文,我今天试讲的考题是《赤壁赋》,下面是我的试讲内容

《赤壁赋》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材。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通过主客对话表现忧伤与喜乐,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内心个矛盾和复杂的感情。作者在抒发哀怨之情时,从庄子的机械相对论中寻找人生之路,因而胸襟豁达,思想开阔,表现出一种洒脱、豪迈的气度。

首先,根据高中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学习基础,并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以及古代诗歌的特点,设计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掌握作者情感的变化,培养学生鉴赏语言的能力。

2. 积累常用文言词汇和常用句式;学习游记散文的主要表现手法。

3. 把握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双重感悟,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战胜苦难的乐

观主义精神。

为了实现以上教育目标,圆满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基础,确定如下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看法。

2、个性化鉴赏:景、情、理的融合,语言特点等。

根据以上重难点的要求,讲授3课时,本节为第2课时。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 看,大部分同学都挺喜欢旅游的。因为在旅

途中,你能赏美景、吃美食、结交有趣的玩伴。更重要的是,你能放松心情,释放压力。那么,古人又是如何缓解压力、放松心情的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苏轼的脚步去了解一二。

上节课我们已经对本文的文学常识和原文大意和脉络结构做了初步的了解,今天我们将继续走进《赤壁赋》,去体会作者旷达的情怀。

二、 研读课文

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在夜游赤壁的过程中,主客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

变化?对,乐—悲—乐。那他们是同悲同乐吗?不是。(非常不错)。那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变化呢?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重点。

(一)赏读第一段

首先,请同学们找出“乐”在文中所处的位置。对,在第二段开头,“于是饮酒乐甚”。从行文来看,“乐”的原因在第一段。

我们来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这句话交代了什么? 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一一罗列出来。时间是“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正是秋高气爽的时候,如此良辰下,苏轼与客欣赏到哪些美景呢?“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清风、高山、流水、白露、月色、天光融为一体,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秋江月夜美景图。如此良辰美景,怎一个乐字了得呢?

第一段以寥寥几笔勾勒出了作者于秋夜月下泛舟江上所看到的月白风清、水天相连的景象。可以看出,苏轼在刚开始游玩时的情感基调是——乐。

(二)赏读第二段

面对同样的明月清风、良宵美景,主与客的感情有何不同?(主乐客悲)

1. 第二段开头写道:“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

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从即兴赋诗、即景而歌中我们能感受到苏子泛舟夜游赤壁快乐至极的内心世界。

2. 那么客之悲又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 对,洞箫声,非常好。“其声呜呜然,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这几句给我们展示了客吹洞箫的画面。

由此可见,第二段由乐到悲,营造出了一种主客间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此时我们也知道了文中第三段“苏子愀然”的原因了。那么这一段的作用就是承上启下,引出主客对答。接下来,我们继续来看文章的第三段,主客问答。

(三)赏读第三段

苏子愀然是因为听到了客凄切婉转的箫声,那么客面对如此良宵美景,为何奏出悲伤的乐曲呢?正如苏子所云:何其然也?箫声为何如此悲凉幽咽呢?客有没有直接作答? 对,没有。客人由眼前之景追述曹孟德在此建功立业的往事。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荆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一句可看出客人对曹操的情感态度。客强调的是曹操这类英雄人物也只是显赫一时,何况我辈。“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我辈却过着打渔砍柴的生活。于是客只能感叹“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蜉蝣般的生命,沧海中的一粟,写出了生命之短暂、渺小。只能哀叹人生短暂,羡慕长江的无穷。那么有什么方法应对呢? 对“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愿与神仙相伴去遨游,愿同明月一道永世长存。“知不可乎骤得”,只好把忧伤愁苦寄托在悲凉的箫声中了。客人的箫声“哀吾生之须臾”之悲,就想“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客人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作者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

那么客从这悲伤的情绪中走出来了吗? 对,“从客喜而笑”我们可以看出苏轼帮他走出来了。我们来看看,针对“客”所发出的人生悲叹,苏子是如何开导客的?现在我们开始研读本文的第四自然段。

(四)赏读第四段

下面,请同学们找出文段中带有结论性的关键语句。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如果从变的角度看,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功夫豆不停止;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也就是说,变与不变,无论世间万物还是我们人类,都是一样的,物我一致也。那这“变与不变,物我一致”的妙理是作者直接提出来的吗? 对,不是,是作者借眼前的水与月来阐释的。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也就是说水在滚滚流去,在变化,但始终未曾流走,保持不变。月亮有阴晴圆缺,但月亮本身没有变。作者列举江水月月亮都有变与不变的一面。哦,原来长江还是那个长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我还是——那个我!物与我一致也,所以我也是永恒的。这是苏子面对水与月阐释出的道理。这这种“物我一致”的观点说明了作者对生命的肯定和对生活的热爱。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说明我们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

最后苏子这番“变与不变”的妙理,让我们和客人都若有所悟。于是客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文末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进入一种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更加深入地掌握了主客的情绪变化以及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下节课,我们将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重点语句。

三、 布置作

背诵全文

四、 板书设计

赤壁赋

乐——悲——乐

好了,以上就是《赤壁赋》第二课时的讲授内容。

各位老师,我的试讲完毕,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聆听。谢谢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11b4dccb307e87101f696c1.html

《赤壁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