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冲刺大二轮专题复习习题:专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专题跟踪训练8(含解析)

发布时间:2020-01-03 18:22:4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专题跟踪训练()

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坦然走过乞丐

毕淑敏

喜欢张爱玲的一个理由,是她说自己不喜欢乞丐。凡人不敢说厌恶乞丐,特别是女性,那样显得多不善良啊。

乞丐是一个现象,它把贫穷和孱弱表面化了,瘫软地体现了出来。它把人的哀助赤裸裸地表达着,让他人在同情之后,起了帮助的欲望和收获施予的喜悦。

于是乞丐就成了常说常新的话题,名著中的乞丐常常是睿智和淳厚的,平常人也有很多与乞丐有关的故事。听过一个女子讲述,她最终决定嫁给丈夫,是因为那个男人在看到乞丐的时候,总是一往情深地掏钱。某次竟把请女孩吃饭的钱悉数捧出,以至于两个人只能空腹沿江散步(女孩的钱只够两人回家的路费)。女孩认定男子值得依赖,很快和他结婚了。那个衣衫不整的乞丐不知不觉中成了红娘。当我对女孩见微知著的聪敏欣赏不已时,她脸色陡沉,说婚后不久发现丈夫狭隘虚伪,很快分道扬镳。于是那个乞丐又在浑然不觉中成了罪人。

我茫然了,不知如何对待这个大城市眉眼上的瘤。某天和海外宗教界的朋友结伴走地铁。肮脏的老丐裹着污浊的破毡,半跪半俯地挡住了阶梯,破旧草帽中,零星小币闪着黯淡的光。毡下像枪管一般刺出半截腿,该长着脚的地方,是一团褐色的腐肉。情景的惨和气味的熏,使人不得不远远抛下点钱,逃也似的躲开。

我知趣地退后了几步,和朋友拉开距离。依她的慈悲和博爱,无论捐出多少,都是心意,也是隐私,我尊重地闪开为好。

她端庄地走了过去,俯身对残疾老人说,请您让一让,不要阻了通道,您没看到人们都绕开你走吗?这让大家多不方便啊。老人从地面抬起半张脸,并不答她的话,我行我素道,行行好,太太,给几个小钱……

朋友悄然走了过去,不曾放下一枚分币。进入地铁,找到站内的工作人员,她说,通道上有个乞丐,妨碍了交通,请你们敦促他走开。

我无声地看着这一切,心想不给钱尚能理解,比如恰逢心绪不佳,无有余力关顾他人,但找人驱赶老丐,是不是也有些过分?忍不住替她找理由,说,我看到报载,有些乞丐骗吃骗喝,白天在街上讨乞衣衫褴褛,下了班之后,西装革履地下馆子。有的干脆以此为业,几年下来,居然在乡下起楼造屋成了当地首富。想你一眼看出那乞丐正是这路人等?

朋友笑了,说我哪有这本事。你说的那些事我也在报上看过。具体到这位老人,没有证据,我们不可以随便怀疑。我道,既然你不认为他是坏人,为何不施舍?

92ca7165cc8fdfc1ed325c6f691ff983.png朋友道,可我也不能判断出他是否真的贫病无依,难以自食其力啊。

我说,这难了。每个人在掏腰包之前,难道还要雇侦探,查乞丐们的收入情况吗?朋友正色道,这正是现代社会的为难之处。农耕社会,谁个穷谁个真无助,十里八乡的人都心里有数。进入信息社会了,人员大量流动,我们知道火星几日几时几分大冲,一般人却无法掌握乞丐们的真实背景。我说,那怎么办呢?有些乞丐挡住你的路,展示他们的残疾和可怕,吓得你不得不甩钱。几个人同行,若你袖手而过,就显出小气和不仁,压力也挺大啊。

朋友说,我是从不在马路边施舍的。那样不是仁慈,而是愚蠢。当然了,我不敢说马路边的每一个人都不该救助,但救助,也要有现代的意识。你给了一点钱,他就叩头,他靠出卖尊严得到金钱,你收获了廉价的欲望满足。你的那几个小钱,是不配得到这样的回报的。他轻易地以头触地,因为他已不看重自我。那种靠展示生理恶疾,压榨人们的感官,更是一种潜在的威胁和逼迫。利用丑恶博得金钱,古来就被称为恶乞,被人所不齿。如果你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却助长了不良之风,不正与你善良的愿望相悖吗!

我听得点头,又问,那我们如何施舍呢?

朋友说,要有正式的慈善机构来负责这些事务。它要接受各方面的监督,来有来路,去有去向,一清二白才能把好钢使在刀刃上,又省了普通民众的甄别之难。

从那以后,我可以坦然走过乞丐身旁。对那些慷慨解囊之人不再仰慕,对那些扬长而去之人也不再侧目。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喜欢张爱玲,将她和凡人进行对比,突出了张爱玲诚实率真的个性;而张爱玲的清高和孤傲并非作者在文中所说的坦然

B.文中第段作者运用了比喻和细节描写,凸显了乞丐以贫困和身体残疾,对路人造成潜在的逼迫和威胁,为下文朋友的举动及作者的议论张本。

C.第段中一个女子的讲述,说明了乞丐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乞丐的多变和复杂常常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这个女子的婚姻经历就是明证。

D.作者把在城市热闹的公共场所乞讨、以博得同情和施舍的乞丐比作,认为他们严重损坏了城市形象,人们不应进行马路边的施舍。

[解析] C项,乞丐本身没有影响人们的生活,他是在不知不觉浑然不觉中成了红娘罪人

[答案] C

2.朋友不给老乞丐施舍的理由有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朋友认为老乞丐阻碍了通道,使得人们不得不绕道;朋友不能判断出老乞丐是否真的贫病无依,难以自食其力;朋友从不在马路边施舍,她认为那不是仁慈,而是愚蠢;朋友反感那种轻易地以头触地、不尊重自我的做法,认为那样做是一种潜在的威胁和逼迫,如果施舍则是助长这种不良之风,与自己善良的愿望相悖。

3.联系本文,简述你对坦然走过乞丐这种做法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赞同这种做法。

街头乞讨的确影响城市形象;街头乞讨靠展示自己的生理残疾对路人造成了心理上的压迫和威胁;街头乞讨滋长了乞讨人对个人人格的轻视,不能真正达到帮助他们渡过难关的效果;街头乞讨也给不法分子利用乞丐骗钱留下了可能。

示例二:否定这种做法。

救苦救难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漠视苦难的人内心无法坦然不是生活极度困难或者生理残疾无法自理,不到万不得已,一般人不会放下人格去街头乞讨;城市的形象应该体现在人人有饭吃,有难大家帮上,而不是为了表面形象而回避乞丐的存在这个事实;我们国家的民政救助体系不够完善,有难得不到及时救助的人又找不到出路时只能去乞讨。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大地

毕飞宇

在村庄的四周,是大地。从某种程度上说,村庄只是海上的一座孤岛。我把大地比喻成海的平面是有依据的,在我的老家,唯一的地貌就是平原,那种广阔的、无垠的、平整的平原。这是横平竖直的平原,每一块土地都一样高,没有洼陷,没有隆起的地方,没有石头。你的视线永远也没有阻隔,如果你看不到更远的地方了,那只能说,你的肉眼能看到的距离到了极限。这句话也可以这样说,你的每一次放眼都可以抵达极限。极限在哪里?在天上。天高,地迥;天圆,地方。

我想我很小就了解了什么是大。大是迷人的,却折磨人。这个大不是沙漠的大,也不是瀚海的大,沙漠和瀚海的大只不过是你需要跨过的距离。平原的大却不一样了,它是你劳作的对象。每一尺、每一寸都要经过你的手。在苍茫的大地上——每一棵麦苗都是手播的——每一棵麦苗都是手割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插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割的。这是何等地艰辛,何等地艰辛。有些事情你可以干一辈子,但不能想,一想就会胆怯,甚至不寒而栗。

有一年的大年初一,下午,家里就剩下了我和我的父亲。我们在喝茶,吸烟,闲聊,其乐融融。我的父亲突然问我,如果把现在的你送回到那个时代,让你在村子里做农民,你会怎么办?我想了很长时间,最后说:我想我会死在我的壮年。父亲不再说话,整整一个下午,他不再说话。我说的是我的真实感受,但是,我冒失了,我忘记了说话的对象是父亲,我经常犯这样的错。父亲是那个时代活下来的人,我的回答无疑戳到了他的疼处。我还是要说,父亲活下来了,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壮举。他老人家经常做噩梦,他在梦里大声地呼叫。我能做的事情就是把他老人家叫醒,赶紧地。我相信,每一次醒来他都如释重负。他老人家一定很享受大梦初醒时的轻松和快慰。

庄稼人在艰辛地劳作,他们的劳作不停地改变大地上的色彩。最为壮观的一种颜色是鹅黄——那是新秧苗的颜色。我为什么要说新秧苗的鹅黄是最壮观的呢?这是由秧苗的性质决定的。秧苗和任何一种庄稼都不一样,它要经过你的手,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插下去。在天空与大地之间,无边无垠的鹅黄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大地上密密麻麻的,全是庄稼人的指纹。鹅黄其实是明媚的,甚至是娇嫩的。因为辽阔,因为来自手工,它壮观了。我想告诉所有的画家,在我的老家,鹅黄实在是悲壮的。

我估计庄稼人是不会像画家那样注重色彩的,但是,也未必。青黄不接这个词一定是农民创造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世界上最注重色彩的依然是庄稼人。一青一黄,一枯一荣,大地在缓慢地、急遽地做色彩的演变。庄稼人的悲欢骨子里就是两种颜色的疯狂轮转:青和黄。青黄是庄稼的颜色、庄稼的逻辑,说到底也是大地的颜色、大地的逻辑。是逻辑就不能出错,是逻辑就难免出错。当我伫立在田埂上的时候,我哪里能懂这些?我的瞳孔里头永远都是汪洋:鹅黄的汪洋——淡绿的汪洋——翠绿的汪洋——乌青的汪洋——青紫的汪洋——斑驳的汪洋——淡黄的汪洋——金光灿灿的汪洋。它们浩瀚,壮烈,同时也死气沉沉。我性格当中的孤独倾向也许就是在一片汪洋的岸边留下的,对一个孩子来说,对一个永无休止的旁观者来说,外部的浓烈必将变成内心的寂寥。

大地是色彩,也是声音。这声音很奇怪——你不能听,你一听它就没了,你不听它又来了。泥土在开裂,庄稼在抽穗,流水在浇灌,这些都是声音,像呢喃,像交头接耳,鬼鬼祟祟又坦坦荡荡,它们是枕边的耳语。麦浪和水稻的汹涌则是另一种音调,无数的、细碎的摩擦,叶对叶,芒对芒,秆对秆。无数的、细碎的摩擦汇聚起来了,波谷在流淌,从天的这一头一直滚到天的那一头,是啸聚。声音真的不算大,但是,架不住它的厚实与不绝,它成巨响的尾音,不绝如缕。尾音是尾音之后的尾音,恢宏是恢宏中间的恢宏。

还有气味。作为乡下人,我喜欢乡下人莫言。他的鼻子是一个天才。我喜欢莫言所有的关于气味的描述,每一次看到莫言的气味描写,我就知道了,我的鼻子是空的,有两个洞,从我的书房一直闻到莫言的书房,从我的故乡一直闻到莫言的故乡。

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里说过:大自然充满诗意的感染,往往靠作家给我们。这句话说得好。不管是大自然还是大地,它的诗意和感染力是作家提供出来的。无论是作为一个读者还是作为一个作者,我都要感谢福楼拜的谦卑和骄傲。

大地在那儿,还在那儿,一直在那儿,永远在那儿。这是泪流满面的事实。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段以村庄的渺小反衬出平原大地的广阔、无垠,为下文写大地上的劳动生活做铺垫。

B.第段连用三个一棵一棵,运用反复手法,强调庄稼人插秧劳作是一种缓慢、持久而艰辛的过程。

C.第④⑤两段中作者用悲壮”“悲欢等词语寄寓了对庄稼人在大地上悲苦境遇的哀伤。

D.第段引用福楼拜作品中的言论,意在强调作家肩负着表现大自然诗意和感染力的使命。

[解析] C项,寄寓了对庄稼人在大地上悲苦境遇的哀伤理解不准确,应是寄寓了庄稼人对土地的热爱和敬畏

[答案] C

5.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大是迷人的,却折磨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平原的大可以使人极目远望,抵达视野的极限,但平原的大也使人体验到无尽劳作的艰辛。表达了对大地又爱又恨的情感。

6.这是一篇具有强烈抒情色彩的散文,试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探究本文的抒情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全文语言既简洁又繁复,具有寓冷静于热烈的抒情效果。多处运用反复手法,层层强化大地的博大、永恒以及庄稼人对大地无尽而辛勤的付出,感情浓烈。精心选取了农民、土地、自然这些对象作为描写的载体,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故乡、对亲人、对大地由衷的崇敬、热爱、感激、怀念等复杂情感。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02ef7d0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ef.html

《2019年高考语文冲刺大二轮专题复习习题:专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专题跟踪训练8(含解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