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中国天气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1-03-25 01:50:0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中国天气的关系

  西太平洋副高对我国天气的影响十分重要,夏半年更为突出,这种影响一方面表现在西太平洋副高本身;另方面还表现在西太平洋副高与其周围天气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在西太平洋高压控制下的地区,有强烈的下沉逆温,使低层水汽难以成云致雨,造成晴空万里的稳定天气,时间长久了可能出现大范围干旱。

  副高是向我国大陆输送水汽的重要系统。我国降水的水汽来源,虽然主要依靠西南气流从印度洋输送来,而太平洋副高的位置、强度和活动,不仅对西南气流的水汽输送有关,而且还影响着它南侧的东南季风从太平洋向大陆输送来的水汽。同时,西太平洋副高的北侧是沿副高北上的暖湿空气与中纬度南下的冷空气相交绥的地带,往往形成大范围的阴雨天气,是我国大陆地区的重要降水带。因而我国降水带的南北移动同西太平洋副高的季节活动相一致,通常降雨带位于副高脊线以北约5-8个纬度.每年2—4月,副高脊线稳定在18—20N间时,我国华南地区出现连续低温阴雨天气。6月副高脊线北跳越过20N,稳定在20一25N间,降水带位于长江下游和日本一带,正是梅雨季节开始的时期。由于每年副高的势力强弱不同,北进快慢有别,梅雨期的长短和入梅、出梅的早晚都有很大差异。梅雨可以出现在5—7月间的各个时段。出现在5月的梅雨称为早梅雨出现在6—7月的梅雨称正常梅雨。一般在6月中旬前后入梅,7月上旬出梅,梅雨期平均约20天.造成梅雨期连续降雨过程的天气系统,主要是准静止锋、切变线和西南低涡。这些系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连续出现或缓移、停滞,都能造成大面积的洪涝。到7月份,副高脊线再次北跳,降雨带从长江流域推移到黄淮流域。长江中、下游的梅雨结束,开始被西太平洋副高所控制,天气变得炎热少雨。如果副高强大,控制时间长久,将造成严重干旱现象。从7月底到8月初,高压脊线进一步越过30°N,雨带也北移至华北、东北地带。9月上旬,高压脊线开始向南回跳,雨带也自北南移。

  上述情况仅仅是西太平洋副高活动对我国天气影响的一般规律.实际上,副高的南、北季节性移动经常出现异常,造成一些地区干旱;另一些地区水涝的反常天气。例如,1956年西太平洋高压脊第一次北跳偏早,第二次北跳偏晚,这一年梅雨很盛,长江中下游流域雨量过多。1954年副高比较久地稳定在20一25N间,长江流域梅雨持续时间达两个月之久,结果造成江淮地区几十年罕见的大水。1958年副高脊线第一次北跳偏晚,第二次北跳偏早,形成了这一年空梅,造成了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SST的关系

    2009。9(转载) 

a40TW=Af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西太平洋和东亚地区的天气变化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它的强度、东西向及南北向位置的异常将直接影响中国东部地区的汛期降水和台风活动,它的位置偏西偏南时,将通过影响水汽输送使我国长江流域降水偏多、华北降水偏少。有关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形成及其变异历来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早在20世纪60年代,陶诗言、黄土松等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青藏高压的结构、变化机制及对中国天气和气候的影响等若干问题就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为我国天气预报和短期气候预测提供了依据。^kR 

    海温作为副热带高压的重要影响因子之一,与副热带高压的活动有密切关系。以往的研究中对热带东太平洋海温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西太副高或副高)的关系涉及最多。彭加毅等的研究发现,从春季到夏季,海温偏高年副高偏南、偏强、偏西,偏低年副高偏北、偏弱、偏东;应明等间利用SVD分析表明强副高年对应前期E1Nino型海温分布,弱副高年则为La Nino型;蒋国荣等间研究了印度洋海温和西太副热带高压的时空分布及两者的相互影响,发现印度洋西南部海温超前5个月与之显著正相关,阿拉伯海和盂加拉湾则超前1个月与之显著正相关。西太平洋作为西太副高的直接下垫面,它的热力状况应该会对副高产生影响.黄荣辉等分析了热带西太平洋暖池的热状态及上空对流活动对东亚夏季气候异常的影响,认为当暖池增暖时,菲律宾周围的对流活动加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偏北;反之,菲律宾周围对流活动减弱,西太副高的位置偏南。以上研究都指出热带太平洋海袁温度的变化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可能性。7bB~Blz]P 

    前人关于海温与副热带高压关系的研究多关注于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区的SST,且多为前期或同期SST,关于更广泛地关注各个海区与副高的关系以及两者最佳相关时段的研究较少。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首先确定了在热带和中纬度与副热带高压具有较高相关性的海区,然后通过超前滞后相关分析得到各海区海表温度与西太副高异常关系最密切的时段。l}%w9RE 

    1  资料与方法o4e〉-pUv 


    采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ationalCenterfor  EnvironmentalPrediction’NCEP)]的月平均SST和500hPa高度场再分析资料,时间长度均为1948年1月至2005年12月,SST分辨率为20x2o,高度场分辨率为2.50x2.5。。所用到的方法主要有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在相关分析中,将扣除了长期变化趋势的副热带高压指数与全球SST异常做相关分析,然后通过回归分析讨论各关键海区SST异常与副热带高压的统计关系和对大气环流异常的贡献。X|MeI5o 

    根据应明等在2000年提出的定义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指数的方法,选取120°E一180°、10°一40°N范围内500hPa等压面上大于5860位势米的格点位势高度平均值作为西太平洋副高强度指数,当该区域内无大于5860位势米的格点时,则取大于5850位势米的格点位势高度平均值,依此类推。`VvT>ey, 

    全球SST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关系Oq!^8hv 

    利用前文所定义的副热带高压指数我们可以得到SST与副热带高压的超前滞后相关(如图1所示)L}G(t6sk5 Q,<5t>E 


    从图1可以看到,SST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指数之间的关系有较好的持续性,两者存在显著正相关的海区主要是热带东太平洋、热带印度洋和南海、大西洋暖池区,两者存在显著负相关的海区主要是西太平洋、北太平洋和南太平洋。这种相关系数空间分布的差异可能是热带太平洋SST异常通过“大气桥”对其他海域影响的结果,也可能是其他海域局地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的结果。尽管南海与热带西太平洋相邻,但是他们的SST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的关系是相反的,这是由于南海的SST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与季风驱动的南海西边界流的热平流作用有关。3L0ARm} 

      为进一步分析各海区与副热带高压在不同时段的超前滞后相关特征,找到它们与副热带高压具有最大相关性的时段,取各关键海区空间平均的SST作为指数分别求它们与西太副高的超前滞后相关。各关键海区的选取如图2。@luI%|K〈 

  

8Iw}@) 

7y/%??( 

3  各关键海区SST异常可能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影响rXpTJ( 

    图3给出各海区SST异常在不同月份与西太副高的超前滞后的关系,横坐标表示副高月份,纵坐标表示海温月份。可以看出各海区SST异常与副高的相关具有季尺度特征:海温主要与冬、春、夏季的副热带高压存在相关,秋季副热带高压与各个海域SST异常均没有显著相关。赤道东太平洋的海温(图3a

)与西太副热带高压在冬季相关最大,表现在初冬SST(10一12月)与次年2月副热带高压的相关最为显著,SST超前副热带高压2—3个月,其次冬季SST与夏季副热带高压(6月和8月)也存在显著相关。这可以提醒我们有可能用冬季赤道东太平洋的海温来预报次年2月或夏季副热带高压的变异。关于赤道东太平洋海区对西太副高可能产生的影响,Wang等提出了中东太平洋通过遥相关影响东亚气候的一种可能机制,指出赤道东太平洋异常增暖时会在西北太平洋菲律宾海域对流层低层强迫出一个异常的反气旋,该异常反气旋与气候平均的东北信风叠加,导致反气旋西侧信风减弱,使蒸发造成的热量损失减少,SST出现正异常;同时在反气旋东侧海区风速加大,使蒸发造成的热量损失加大,导致SST的冷异常,大约位于异常反气旋以东20个经度的位置。该SST冷异常又会使反气旋得到加强,形成正反馈机制。SUi和WU等指出与ENSO事件相联系的赤道中东太平洋SST暖异常,通过增强赤道中东太平洋的对流进而抑制西太平洋和海洋陆地的对流,在3-6年低频时间尺度上对夏季西太副高存在影响。’5|v64R; 

    热带印度洋(图3b)与副热带高压的相关也在冬季最明显,与东太平洋相比,相关最大的时段更接近同期,与夏季西太副高相关最大的SST月份是在春季(3一5月),这可能与热带印度洋被热带太平洋的埃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充电”后又会影响西北太平洋大气环流有关。E1Nino达到峰值时西北太平洋反气旋产生,下一年春季到夏季热带印度洋海盆一致增暖,Xie等的研究指出,热带印度洋的增暖产生了延伸到西太平洋的开尔文波,导致赤道海平面气压降低,赤道以北产生东北风异常和气流辐散,Ekman辐散抑制了西北太平洋}ttztn6$n 

对流,这就在E1Nifio衰退期间维持了西北太平洋反气旋,使其持续到夏季,这可能是冬季东太平洋和春季印度洋均与夏季副高有较好相关的原因。Zhou等的研究指出印度洋增暖通过影响Walker环流变化造成的赤道中太平洋负热源、以及局地凝结潜热通过Sverdrup涡度守恒都会有利于副高的西伸加强.pB]oJFPLj 

    西太平洋与副热带高压的关系与东太平洋和印度洋相比较弱,在2、3月份与副热带高压的同期负相关以及与同年6月份副高的负相关比较显著(图3c)o北太平洋与副热带高压的相关(图3d)最明显的特点是副热带高压超前海温时的相关显著,冬、春、夏季的副热带高压超前海温1个月存在明显负相关,其中以1月副热带高压与2—3月SST的负相关最大,这说明在北太平洋海域可能体现着大气对海洋的影响。Zhou等的数值实验表明,影响副高的

SST异常主要来自热带。图

3e所示大西洋暖池与西太副高的相关区别于其它海区最明显的特点是大西洋暖池SST与夏季副高的相关性大于与冬季副高的相关,6月同期相关最明显,这可能与大西洋暖池通过影响局地大气环流和热带东北太平洋大气进而影响副热带高压有关。南太平洋也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存在较高的相关,最明显的是冬末春初的副高与前年秋季和翌年春节的海温都存在较高的负相关.超前或滞后2-3个月相关最大其次春季海温与同年夏季副高也存在负相关。?bSRte)t 

    

dz2pKhA{c 

  

K[cgH 

~a@w5' 

  综上,对于大多数海区来说,冬季副高与海温关系最密切,可能的原因是冬季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副高异常成为热带高度场对热带SST斜压响应的一部分,而对于夏季副热带高压来说海温能够解释的部分较少,这就要寻求其他的解释方案,如不同纬度不同系统的相互作用、潜热加热、青藏高原的作用等,刘屹岷等的研究就指出空间非均匀加热是决定副热带高压位置和强度的关键因素,其机制并非是局地Hadley环流加强,而是f效应和效应使加热区北侧出现附加的负涡度源所致。传统观点认为副热带高压是由Hadley环流的下沉支形成的,Hoskins利用冬季Hadley环流强而副热带高压弱、夏季Hadley环流弱而副热带高压强的事实,首先提出了质疑,吴国雄等指出副热带高压是由于地球自转使大气质量沿u=0线在副热带堆积形成的,不能用Hadley环流的下沉支来解释。Q7_K6 

    4BGIQJqvq 

总  结}y~vn'(! 

WV\&% 

本文详细讨论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各海区海温异常的关系,总结如下。O%$dw5 

    (1)总的说来,冬、春季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同期或前期的海温具有很高的相关性,夏季副高与前期或同期海温的相关性相对较弱,秋季的副高无论是与前期同期还是后期海温都没有很好的相关性,可见海温对副高的影响是有季尺度的。Zz?%[O 

    (2)热带东太平洋、印度洋、西太平洋与西太副高相关的共同特征是,冬、春季副热带高压与海温的相关要大于夏季。其中,东太平洋是与西太副高相关最显著的海区,初冬的海温超前副高2-3个月达到最大正相关,冬季和初春海温与夏季副高也存在显著正相关。印度洋与副热带高压相关最显著的时段是在冬末春初的同期相关,其次是春季海温与夏季副高的相关.西太平洋与西太副高的相关较弱,主要为冬、春季(1—3

月)与副高的同期负相关。muPl#ggYx 

  (3)北太平洋海区的独特之处是副高超前海洋1个月时达最大负相关,且以冬季最为明显,可能体现了大气对海洋的影响。大西洋暖池区与副热带高压的相关特点是夏季副高与海温的相关略强于冬季,海温与副高在6月份同期达最高正相关。南太平洋从前年秋季到春季的SST与冬季的西太副高存在最大负相关。O"。~ds5 

  (4)冬季副热带高压与海温的关系最密切,可能的原因是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位于低纬度,副高异常成为热带高度场对热带SST异常斜压响应的一部分.而对于夏、秋季副热带高压,前人研究已提出许多海温影响夏季副高的机制,但海温的贡献则相对冬季副高来说较少,欲进一步研究夏季西太副高的变异可能还需从其他角度如不同纬度不同系统的相互作用、潜热加热、青藏高原的作用等方面研究.V,dL3_— 

x"MG2,&9? 

作者:范磊,刘秦玉$o
WLn2\ 

(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实验室海洋—大气相互作用与气候实验室,山东青岛266100)fVib=6,$2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对我国天气、气候有重要影响,特别是它西部的高压脊。它的范围在500百帕图上,用588线表示。它的位置和强度随季节而变化。其位置的变化:南北方向,用副高脊线所在纬度的平均值代表。6~8月脊线平均位于北纬24°。东西方向用588线西伸端点所在经度代表,平均位于东经122°。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和位置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每年6月以前,副高脊线位于北纬20°以南,高压北缘是沿副高脊线北上的暖湿气流与中纬度南下的冷空气相交绥地区,锋面、气旋活动频繁,形成大范围阴雨天气,受其影响华南进入雨季;到6月中、下旬,副高脊线北跳,并稳定在北纬20°~25°之间,雨带随之北移,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雨季,即梅雨;7月上、中旬,副高脊线再次北跳,摆动在北纬25°~30°,这时黄河下游地区进入雨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结束,进入盛夏.由于处于高压脊控制,出现伏旱;7月末至8月初,副高脊线跨越北纬30°,到达一年中最北位置,雨带随之北移,华北北部、东北地区进入雨季;8月底或9月初,高压脊开始南退,雨带随之南移。10月以后,高压脊退至北纬20°以南,大部分地区雨季结束。从上述可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季节性活动特点:夏季北进时,持续时间较长,移动速度较慢,而秋季南退时,却时间短,速度快。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活动的年际变化较大。当其活动出现异常时,常常造成我国较大范围的旱涝灾害.



百度知道

在南北半球的副热带地区,经常维持着沿纬圈分布的不连续的高压带,称为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副高是由于对流层上层的空气辐合、积聚而成,它是常年存在,稳定少动的高气压系统.它的存在和活动不仅对低、中纬度天气的发生、发展有巨大作用,而且对全球环流的演变也有很大影响.

副热带高压由于受地表海陆间分布的影响,沿纬圈分裂成几个具有闭合中心的高压单体,这些高压中心主要位于海洋上,位置比较固定。在北半球高压单体中心,经常有5~6个分别位于北太平洋西部、北太平洋东部、北大西洋西部、北大西洋的中部及墨西哥湾和北非等地;青藏高原也有一高压中心。南半球有南太平洋高压、南大西洋高压和南印度洋高压等。这些高压不是同时都很明显,而是有强有弱,有时合并、有时分裂.

副高的强度、范围、位置和形状有着明显的季节变化,其中西太平洋副高的活动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西太平洋副高的位置,多年来变化不定.据分析,1880年~1890年,副高位置的中心偏向平均位置的东南;1900年~1920年却偏向西北;1920~1930年又偏向东南,这种副高中心位置的变动,必然会引起东亚、甚至全球性的气候的变化。

西太平洋副高的季节活动,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冬季时,西太平洋副高的脊线一般位于15°N附近,随着气候的转暖,脊线缓慢北移;到夏季时,脊线迅速北跳,入秋时可达最北的位置,之后从9月起脊线开始自北向南退缩,10月上旬再次回跳到20°N以南地区,从此结束了一年为周期的季节性南、北移动。西太平洋副高的北进、南退,同其它地区副高的南北移动大体是一致的,只是移动的幅度更大一些。

西太平洋副高还有短期活动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北进中有短暂的南退,南退中有短暂的北进,这是由于其北进中常常同西体相结合,南退与东退相结合。这种短期变化持续的时间长短不一,如果以一个进退为一个周期,则比较长的周期可达15天左右,短的仅2天~3天。长周期活动和短周期活动往往同时出现,而且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西太平洋副高的短期变化,大多是副高周围的天气系统活动引起的。例如:夏季的青藏高压、华北高压东移并入西太平洋副高时,副高产生明显的西伸,甚至北跳;而当台风移至西太平洋副高的西南边缘时,副高开始东退;台风沿副高西部边缘北移时,高压继续东退;当台风越过副高的东线进入西风带时,副高又开始西伸……由此可见,周围系统与西太平洋副高是相互影响的,影响大小视周围系统与西太平洋副高的发展程度和相互对比关系而异。

西太平洋副高对我国天气的影响十分重要,夏半年更为突出,这种影响一方面表现在西太平洋副高的本身;另一方面还表现在西太平洋副高与其周围天气系统间的相互作用。西太平洋副高的位置、强度和活动,不仅对西南气流的水汽输送有关,而且还影响着它南侧的东南季风从太平洋向大陆输送来的水汽,同时,沿副高北上的暖湿空气与中纬南下的冷空气相交绥的地带,往往形成大范围的阴雨天气,是我国大陆地区的重要降水带.因而我国降水带的南北移动同西太平洋副高的季节移动相一致,通常降水带位于副高脊线北约58个纬度。每年2月~4月,副高脊线稳定在18°N~20°N时,我国华南地区出现连续低温阴雨天气.6月副高脊线北跳超过20°N,稳定在20°N25°N时,降水带位于长江下游和日本一带,正值江南梅雨季节开始的时期。由于每年副高的势力强弱不同,北进快慢有别,梅雨期长短和入梅、出梅的早晚都有较大差异。一般说来,梅雨常出现在5~7月间的各个时段。出现在5月的梅雨称为早梅雨,出现在6月~7月的梅雨称为正常梅雨.一般在6月中旬前后入梅,7月上旬出梅,梅雨期平均约20天。造成梅雨期连续降雨过程的天气系统,主要是准静止锋,切变线和西南低涡。这些天气系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连续出现或缓移、停滞,都能造成大面积的洪涝(我国1954年及1966年都出现过这种现象).7月份,副高的脊线再次北跳,降雨带从长江流域推移到黄淮流域。长江中下游的梅雨结束。开始被西太平洋副高所控制,天气变的炎热少雨且干燥.如果副高强大,控制时间长久,将造成严重的干旱现象。这就是长江中下游地区著名的伏旱天气。从7月底到8月初,高压脊线进一步越过30°N,雨带也北移至华北、东北地带。9

月上旬,高压脊线开始向南回跳,雨带也自北南移.上述现象仅仅是西太平洋副高活动对我国天气影响的一般规律。实际上,副高的南、北季节性移动经常出现异常,造成我国一些地区干旱;另外一些地区水涝的反常现象.例如,1956年西太平洋高压脊第一次北跳偏早,第二次北跳偏晚,这一年梅雨很盛,长江中下游流域雨量过大。1954年副高较长时间稳定在20°N25°N间,长江流域梅雨持续的时间达两个月之久,造成了江淮地区几十年罕见的大雨.1958年副高压脊第一次北跳偏晚,第二次北跳偏早,形成了这一年空梅,造成了干旱。1981年夏,西太平洋副高的位置较常年偏西、偏北,北方来的冷空气路径也偏西。因此,副高西侧的暖湿气流与冷空气交锋的雨带异常偏西,造成四川盆地及关中、陕南、甘肃东部等地区连降暴雨;而东部地区在副高控制下,出现持续的干旱天气。

总之,西太平洋副高的活动是有规律的,但也有异常现象,它对我国天气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活动特点

佚名分享|收藏 

热点推荐

生物谷盘点2009

2009年,国内生物医药的突破之年。不仅有干细胞发现的新突破,还有转基因作物政策的新举措。

更多专题

相关阅读

推荐学术会议

学术研讨会、峰会论坛、展会

更多会议


  副高内的天气,由于盛行下沉气流,以晴朗、少云,微风、炎热为主。高压的西北部和北部边缘,因与西风带交界,受西风带锋面、气旋活动的影响,上升运动强烈,水汽也较丰富,多阴雨天气。高压南侧是东风气流,晴朗少云,低层湿度大、闷热.但当有台风、东风波等热带天气系统活动时,可能产生大范围暴雨带和中小尺度的雷阵雨及大风天气。高压东部受北来冷气流的影响,形成的逆温层低、是少云干燥的天气,长期受其控制的地区,因久早无雨,可能出现干旱,甚至变成沙漠气候.

  副高的强度、范围、位置和形状有着明显的季节和短期变化,虽然各个地区副高变化的程度有所不同。下面我们主要介绍西太平洋副高的活动特征。

  西太平洋副高的位置有多年变化的表现.据分析,1880-1890年,副高中心偏向平均位置的东南;1900一1920年却偏向西北;1920一1930年又偏向东南,这种副高中心位置的变动,必然会引起东亚,甚至全球性的气候变化。

  西太平洋副高的季节性活动,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冬季时,西太平洋副高脊线一船位于15N附近,随着季节的转暖,脊线缓慢北移,到6月中、下旬,脊线迅速北跳,稳定于20一30N间。至7月上、中旬,脊线再次北跳,跃到25N以北地区,以后就摆动在25一30N之间,七月底到8月初,脊线跨越30N,到达最北的位置。从9月起,脊线开始自北、向南退缩,9月上旬脊线第一次回跳到25N附近,10月上旬再次跳到20N以南地区,从此结束了一年为周期的季节性南、北移动。副高的这种季节性移动并不是匀速进行的,而表现出有时稳定少动,有时缓慢移动,有时突发跳跃的方式,而且北进持续的时间比较久,速度比较缓慢,而南退却经历的时间短、速度比较快,这是副高季节变动的一般规律,在个别年份,副高的活动可能有明显出入.西太平洋副高的北进、南退,同其他地区副高的南北移动大体是一致的,只是移动的幅度更大一些.

  西太平洋副高还有短期活动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北进中有短暂的南退,南退中有短暂的北进,而且北进常常同西伸相结合,南退与东退相结合.这种短期变化持续的时间长短不一,如果以一个进退作为一个周期,则比较长的周期可达15天左右,短的仅2-3天。长周期活动和短周期活动往往同时出现,而且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西太平洋副高的短期变化,大多是副高周围的天气系统活动所引起的。例如,夏季青藏高压、华北高压东移并入西太平洋副高时,副高产生明显西伸,甚至北跳;而当台风移至西太平洋副高的西南边缘时。副高开始东退;台风沿副高西部边缘北移时,高压继续东退;当台风越过副高脊线进入西风带时,副高又开始西伸。西风带的短波槽脊活动,对西太平洋副高的短期变化的影响也很显著,当副高强大时,一般小槽、小脊只能改变副高的外形,而脊线位置变化不大。但发展强大的长波槽脊,对副高的影响就十分可观了。当有大槽东移时,能迫使副高压脊不断东退;当大槽在东亚沿海加深时,沿海副高南退,海上副高因与槽前长波脊迭加而北伸.可见周围系统同西太平洋副高是相互影响的,影响大小视周围系统与西太平洋副高的发展程度和相互对比关系而异。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和位置的气候特征


利用45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5个特征指数的月平均资料,对副高强度和位置变化的气候特征进行了诊断研究.结果表明,副高的强度在一年中出现两次峰值,第一次出现的在6月,第二次在9.45年里,副高强度有明显加强,融高位置有南落西移的趋势。副高强度存在3-4年、10-13年的振荡周期,10-13年的周期振荡在195019601970年代占主要地位,3-4年的周期振动在19801990年代占主要地位。副高在1978年附近发生气候突变,副高强度由负距平为主转为距平为主,而脊线位置正好相反。(共5页)

西太平洋副高的特点

 副高内的天气,由于盛行下沉气流,以晴朗、少云,微风、炎热为主.高压的西北部

和北部边缘,因与西风带交界,受西风带锋面、气旋活动的影响,上升运动强烈,水汽也

较丰富,多阴雨天气。高压南侧是东风气流,晴朗少云,低层湿度大、闷热。但当有台风

、东风波等热带天气系统活动时,可能产生大范围暴雨带和中小尺度的雷阵雨及大风天气。高压东部受北来冷气

流的影响,形成的逆温层低、是少云干燥的天气,长期受其控制的地区,因久早无雨,可

能出现干旱,甚至变成沙漠气候。

  副高的强度、范围、位置和形状有着明显的季节和短期变化,虽然各个地区副高变化

的程度有所不同.下面我们主要介绍西太平洋副高的活动特征。

  西太平洋副高的位置有多年变化的表现.据分析,1880-1890,副高中心偏向平均

位置的东南;19001920年却偏向西北;19201930年又偏向东南,这种副高中心位置的

变动,必然会引起东亚,甚至全球性的气候变化.

  西太平洋副高的季节性活动,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冬季时,西太平洋副高脊线一船位

15N附近,随着季节的转暖,脊线缓慢北移,到6月中、下旬,脊线迅速北跳,稳定于20

30N间。至7月上、中旬,脊线再次北跳,跃到25N以北地区,以后就摆动在2530N之间

,七月底到8月初,脊线跨越30N,到达最北的位置。从9月起,脊线开始自北、向南退缩,9月上旬脊线第一次

回跳到25N附近,10月上旬再次跳到20N以南地区,从此结束了一年为周期的季节性南、北

移动。副高的这种季节性移动并不是匀速进行的,而表现出有时稳定少动,有时缓慢移动

,有时突发跳跃的方式,而且北进持续的时间比较久,速度比较缓慢,而南退却经历的时间短、速度比较快,这

是副高季节变动的一般规律,在个别年份,副高的活动可能有明显出入。西太平洋副高的

北进、南退,同其他地区副高的南北移动大体是一致的,只是移动的幅度更大一些.

  西太平洋副高还有短期活动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北进中有短暂的南退,南退中有短暂

的北进,而且北进常常同西伸相结合,南退与东退相结合。这种短期变化持续的时间长短

不一,如果以一个进退作为一个周期,则比较长的周期可达15天左右,短的仅2-3天。长

周期活动和短周期活动往往同时出现,而且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西太平洋副高的短期变化,大多是副高周

围的天气系统活动所引起的。例如,夏季青藏高压、华北高压东移并入西太平洋副高时,

副高产生明显西伸,甚至北跳;而当台风移至西太平洋副高的西南边缘时.副高开始东退

;台风沿副高西部边缘北移时,高压继续东退;当台风越过副高脊线进入西风带时,副高又开始西伸.西风带的

短波槽脊活动,对西太平洋副高的短期变化的影响也很显著,当副高强大时,一般小槽、

小脊只能改变副高的外形,而脊线位置变化不大。但发展强大的长波槽脊,对副高的影响

就十分可观了。当有大槽东移时,能迫使副高压脊不断东退;当大槽在东亚沿海加深时,沿海副高南退,海上副

高因与槽前长波脊迭加而北伸.可见周围系统同西太平洋副高是相互影响的,影响大小视


周围系统与西太平洋副高的发展程度和相互对比关系而异。

概述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subtropicalhighoverWestPacific)是一个在太平洋上空的半永久性高压环流系统,在我国简称西太平洋副高或称副高。一般采用500百帕高度图上西太平洋地区(180°E以西)5880gpm线包围的范围为代表,是影响我国天气的重要环流系统。副高的位置与强度决定了我国各月雨带分布,其气候特征是:5月副高脊线位置大致在15°N左右,我国雨带主要在华南地区;6月副高脊线位置大致在20°N左右,我国雨带主要在长江及江南地区;7月副高脊线位置大致在25°N左右,我国雨带主要在淮河流域;8月副高脊线位置大致在28°N左右,我国雨带达到最北的位置,在黄河流域.由于各年西太平洋副高的强度与位置变化很大,因而降水的分布年际差异甚大.所以它对天气气候研究及天气预报来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弱和进退位置,是很重要的因素,对其活动特点的估计正确与否,对天气预报的成败往往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强度变化有持续性、周期性和季节转换特征,一般副热带高压强(弱)时易西伸(东退),初夏脊线位置偏南,盛夏偏北,同时脊线位置的南北变化往往有半月左右的准周期摆动。另外,在研究海气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利用海温来预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长期变动发现,太平洋赤道冷水区的海温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变化不仅存在有准3年的周期振荡,且海温变化一般较副热带高压要提前45个月。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和位置与亚洲地表温度之关系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015abe565ec102de2bd960590c69ec3d4bbdb4b.html

《[精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中国天气的关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