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工作总结 > 个人工作总结 > 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三篇

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三篇

  基层治理,关乎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当前加强和改善基层治理,是农村统筹和发展的重要体制机制保障,是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必然要求,也是转型和变革过程中促进社会融合与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下面是第一文档网为大家整理的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供大家参考。

  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且指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加强和创新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是有效回应这些新需要的重要途径,也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前提和保障。因此,分析当前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思考和提出解决建议,具有现实意义。

  一、当前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观念理念亟需转变

  一是误以“管理”替代“治理”。“管理”和“治理”虽是一字之差,但前者主要是一种组织、指导、规范、监督和纠偏,重在“监管”;后者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重在“协调”。但目前有些地区、部门仍沿袭以往“管理为上,一管了之”的官本位惯性思维,把社区居委会作为政府开展工作的一级抓手,而各类资源如人才、资金等依然向上集中,下放社区办理事项并没有完全实现“编随事走、人随编走、费随事走”。二是理念发展滞后。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相比,社会建设相对滞后,政府部门的信息沟通机制、合作激励机制等不平衡、不完善,甚至有些形同虚设,导致政府职能碎片化。比如一些地区出台有关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政策文件,大多由当地的综治部门一家拟定,各个部门之间协调沟通配合不够,其治理思路、内容、举措的整体性和针对性都有所欠缺,难以在街道、社区基层高效实施。三是社会认识不到位。一些社会单位、居民群众和社会组织对社区治理认识不够,受陈旧“管理”观念的影响严重,把自己当成被管理的对象,主动参与不够,多半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还没有从传统的管理模式束缚中解脱出来,普遍缺乏自主治理、自主服务意识,“有事找政府”的依赖思想在老百姓中仍然根深蒂固。例如化粪池的清掏、共用水管的修复等事项,本可以由辖区内居民和驻区单位共同协商解决的,最终还是得由政府部门来兜底。

  (二)体制机制亟需理顺

  一是不该管的“越位”。长期以来,基层社会治理在机构设置、权限划分上主要沿用条块管理的做法,遵循垂直管理或属地管理的原则进行条块分割式管理,管理主体与执法权限划分不清,对基层一些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普遍存在“以批代管”“以罚代管”等问题。如小区业委会,本质上是由小区业主选举产生,代表全体业主反映意愿,并监督物管公司服务的民间自治组织,但属地街道又“被赋予”具体指导、监督、管理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的成立、召开、选举等相关活动的管理权限。由于很多小区业主群体间、业主与物管公司间各种矛盾突出,业委会成立困难重重,街道在其中左右不是人、费力不讨好。二是该管的“不到位”。有些该由政府兜底的事却没有管好,优质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稀缺,群众诉求渠道不畅,多元化利益协调机制不够健全。比如拆除違章建筑、整治流动摊贩、规范乱停车乱堆放、旧城改造等事项,往往因单一的行政行为缺乏足够的法律支撑和有关职能部门有效的协作配合,缺乏与人民群众交流沟通的载体和机制,没有做到“疏堵结合”,无法管理到位,导致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都不尽如人意。总的说来,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明显滞后于城市建设发展,存在职责不明、头绪不清、运转不畅等体制机制的问题。

  (三)要素支撑亟需夯实

  一是法律体系还不完善。面对城市社会形态的复杂性和社会治理主体的多元性,急需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加以保障,但目前基层开展城市社会治理大多是依据上级文件或会议要求,法律法规支撑力度不足,面临的法律风险较大。二是组织架构还不明晰。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众多部门和单位,但目前并没有真正明确总牵头的组织领导机构,以及相应的责任部门。以推进小区居民自治为例,过去一直是民政系统的业务范畴,现在又有组织部门牵头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推行区域共建“三项清单”,还有政法系统牵头推进“枫桥经验”实践,构建法治、德治、自治“三治融合”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但是,在操作层面,由于各有关部门多头参与、多头管理上还缺乏分工明确、协调有力的规划和组织,具体落实到街道、社区实施时往往各行其事、统筹乏力。三是权责匹配还不合理。在街道和社区一级,千头万绪的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各项工作大都由综治工作人员承担,但他们既缺乏相应职权,又缺乏相应综合素质,应付业务工作已很吃力,要实施好甚至创新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动力明显不足。四是工作保障还不充分。目前财政安排给基层社区的经费有限,如某街道2019年下拨各社区工作经费平均为12.33万元,除去办公所需外所剩无几,而社情民意收集、群众呼声回应、实际问题解决等大量基础性工作一直处于“活多钱少、活多无钱”的窘境,社区开展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受到极大的经费制约。

  (四)资源整合亟需加强

  一是部门联动不勤。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任务繁重,既有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区域化协同治理、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城市基本设施维护、基层组织建设等经常性问题,也有应急处置、矛盾化解等突发性问题,需要协调统筹各部门力量协同处理。但目前存在着条块分割、部门各自为阵的状况。很多工作名义上有牵头部门、责任部门,但往往都是牵头部门“一头热”,其它部门“不来气”或“应付了事”。如社会矛盾化解,信访部门牵头抓总,大量行业性、领域性的矛盾纠纷却需要相应职能部门凭政策法规和专业操作实质性解决,导致“一岗双责”在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文件纸面上和会议口头中。二是信息共享不畅。由于各部门统计口径不一和工作标准不同,造成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相关信息不对称、数据不一致、平台不关联。调研发现,在某区电子政务系统办公方面,社区录入各类系统多达17个,都是各职能部门分别开发、管理和应用,很多居民信息等分散在各个系统中,造成基层人力物力重复浪费,增加了社区工作负担,结果却常常底数不清、情况不明。三是资源利用不佳。服务于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公共资源整合利用效果不理想。一方面政府投入的公共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甚至部分闲置,如很多地方的“24小时城市书房”,建成后热闹了一阵,后来却逐渐成为一些城市流浪者的夜晚栖身之所;另一方面相关社会资源未被充分激活,未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双赢,如许多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校的公共健身设施、停车库往往不对外开放,只提供本单位职工使用,如此未惠及更多市民。

  (五)社会组织亟需壮大

  一是发展现状不理想。据统计,现存各级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组织,多数是行业性协会、社团和民办非营利性机构,其中约三分之一活跃、三分之一维持、三分之一处于休眠,且公益类、慈善类社会组织不足10%,大多集中在社区环境、社区文化、社区治安、社区教育和医疗卫生等方面,在为老服务、流动人口管理、为民服务专项资金项目等方面少有涉及。比如在某街道2019年度社工项目征集、项目策划、项目实施过程中有少许社会组织参加竞标,但在项目监督和项目评估等一系列环节中,却未能发现社会组织的身影,或者其参与社会治理的深度有限。二是作用发挥不充分。即使是活跃的社会组织,有的行政色彩浓郁、有的活动经费缺乏、有的工作结构不合理,在数量质量、经济贡献、社会服务、人才队伍等方面都与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现实需求存在巨大差距。

  二、当前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转变治理理念

  一是强化基层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组织动员群众、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矛盾纠纷中的作用,努力解决基层治理“力量散”“管理乱”等问题。二是强化社会力量协同。破除“政府包打天下”理念,正视社会力量、社会组织的重要作用,灵活运用购买服务、项目外包等方式,引入市场机制介入城市基层社会治理领域,可将统计调查、信息收集等工作交给社会组织,道路修复、管网改造、绿化管护等工作交给盈利性的专业公司,从而达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双赢效果。三是强化社会公众参与。汇总收集本社区居民的构成、上下班集中时间、聚集活动地点等基础材料,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做好社区群众宣传,深入群众与之沟通,全面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引导群众广泛了解、积极参与、大力支持城市基层社会治理。

  (二)健全治理体系

  一是优化社会矛盾化解体系。全面加强矛盾纠纷源头排查调处,巩固和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格局。二是深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影响群众安全感的违法犯罪。三是强化重点人群服务管理体系。扎实开展社区矫正和刑释人员安置帮教,精细化管理重精患者,严格监测管理吸毒及患艾等特殊人群。四是完善公共安全防控体系。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增强人员密集等区域场所的安全保障,提升应急救援和防灾减灾能力。

  (三)融合治理方式

  一是奉行法治。扎实推进法律咨询、司法救助、法律援助进基层活动,依法开展选举、议事、公示等事务,努力推动城市基层社会形成办事依法、遇事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二是倡行德治。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倡导良好向上的家风,强化社区管理规章制度和社区成员行为准则,推动城市基层社区德治良性发展。三是推行自治。开展网格每日说事、干部每周听事、社区每月议事,以居民参与助推和监督社区事务等良性互动,努力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难事不出街道”。

  (四)提升治理手段

  一是提高智能化水平。深入推进智慧社区、智安小区等建设,提高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科技运用实效。二是提高信息化水平。坚持大融合、大共享、大应用,加强城市基层社会治理领域的信息网络建设,发挥好大数据作用。三是提高专业化水平。分类推进社区居委会、社会组织提供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服务的专业化建设,各有侧重地提升服务内容、服务项目的科学性、制度性和专业性。

  (五)夯实治理基础

  一是健全网格化服务管理。将涉及城市基层社会治理职能部门的人員、资金、设施等下沉进社区网格,按“一网多员、一员多能”目标原则,实现小事逐个解决、大事整体处置。二是建好用好综治中心和“雪亮工程”。统筹推进市、区县、街道、社区四级综治中心和“雪亮工程”视频系统等平台建设,有效整合公安、综治、城管、安全、应急等信息资源,实现联勤、联调、联处。三是加强基层队伍建设。将人员编制进一步向基层街道倾斜,尽量配强配足街道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社会事务、社区建设等一线工作人员,着力加强社区网格“七员”的技能培训和队伍管理,严格工作质效考评,提升服务质量,强力推动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提档升级。作 者:重庆市沙坪坝区天星桥街道党工委书记

  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

  【摘 要】 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对于推进新型城镇化有重大意义。本文以甘肃省白银市农村为实地调研对象,了解和分析了白银市农村基层治理的现状。提出白银市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对策: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理顺治理事权;改革公共财政,夯实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财力基础;促进协调政府管理与村民自治关系;强化党的领导,稳步推进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培育农村社会组织,增强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活力。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农村社会治理;善治;路径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如何为西北农村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实现治理的现代化既是一个需要迫切研究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以白银市农村基层社会的治理实践与探索为研究对象,对农村基层社会治理问题进行了系统全面地调查研究。

  一、对白银市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观察

  白银市,是甘肃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位于甘肃省中部,地处黄土高原和腾格里沙漠过渡地带。辖白银、平川两区和靖远、景泰、会宁三县。文章通过对三县两区比较有代表性的乡村抽样实地调查来研究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状况。据观察,白银市农村基层社会治理还处于探索阶段。比如,借助“精准扶贫”等平台开展治理工作,缺乏系统性、深入性和持久性。因此,很多村垃圾乱丢、污水乱倒;公共服务设施陈旧;大多留守的老人和孩子生活单调等现象比较普遍。

  二、白银市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

  白银市作为西北偏远地区的一个中小型城市,因为城市化发展水平较低,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对于农村基层社会的治理尚处于探索阶段,加之目前的治理基本靠政府为主导单向度的推动,所以出现的问题很多,很杂。通过对白银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实际情况的调查,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缺乏资金保障。从白银市目前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经费来源看,最重要的渠道是依靠政府拨付,这些资金对于范围广、种类复杂的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如九牛一毛,只能勉强维持日常的正常开支。加之,很多村民因常年在外务工并买了房子,他们是不愿意为村庄的公共事务掏腰包的。大多数人对村庄公共事务的态度是漠不关心,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的资金基础是根本不具备的,治理工作自然进展缓慢。

  第二,农村基层治理主体缺失,素质不高。通常来讲,各村村民是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主体,可是长期受中国封建思想的束缚,村民主体意识非常淡薄。再加上农民到外地打工的多,在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中村民不愿去参与村务决策等公共事务,更缺乏主动意识。另外,一些村干部的素质状况堪忧。他们的年龄平均在45岁左右,文化程度低下,思想保守,缺乏相关法律知识和治理知识,更不能从容应对市场的变化要求,而且在实际工作中 会做出违纪违规的事。治理主体的缺失严重影响农村治理的理想效果。

  第三,农村治理关系不平衡。突出的表现在乡镇行政权力和乡村自治权力之间的不平衡。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乡镇政府指导村民委员,是相互协作的关系。乡镇政府可以支持、帮助村民委员会工作,必要时给予指导,但是不能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情。同时,村民委员会协助乡镇政府开展工作,也就是二者之间并不是行政依附关系。而现实中,由各村来完成乡镇政府安排的各项工作。

  三、白银市推进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路径

  白银市农村基层社会的治理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遭遇的困境远远不止上述几个方面。伴随着新型城镇化体进程的加快,治理的任务将愈加艰巨。为了更好地推进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笔者认为可以从下述几个方面入手

  1、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理顺治理事权

  通过对白银市三县两区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实地调查,发现其中最大的问题还是相关的制度不完善甚至缺乏。正是因为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中法律制度建设严重滞后才会出现村委会超自治权、村两委争权、乡镇政府对村级组织自治权力的侵蚀等问题。就现在的白银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所参照的法律方面的制度主要还是《宪法》跟《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及党的基层工作条例,但是,因为这些制度、条例都比较抽象,缺乏针对性,所以,乡镇政府在实际执行时,缺乏操作性。根据这种情况,应该出台类似于《村民自治法》的制度,进一步规定乡镇政府与村级自治组织的关系,明确村两委职责,划分领导权与管理权,厘清村党支部、乡镇政府和村级自治组织各自的权力范围,即:政府行使监督权和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党支部行使领导权,主要体现在政治、思想和组织等基本方面的领导;村级自治组织行使管理权,管理本村域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同时向政府反映村民意见、要求,提出建議;党务、政务和村务具体化、程序化。

  2、改革公共财政,夯实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财力基础

  自分税制改革以后,县乡财政保障方面相较于中央和省级财政保障明显处于弱势地位。但是,目前提供农村公共产品的主体是县乡基层政府,而这些基层政府却是缺乏独立的财政来源的。因此,要想改善目前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状况,当务之急就是改革农村公共财政势。尤其要加强省政府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比如基础教育、医疗保健等资本密集型产品,政府可以合理划分各级政府之间的收入和支出责任,设定最低标准的公共产品保障金等。

  3、促进协调政府管理与村民自治关系

  政府应当在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中起到引导、推动和监督作用,因为政府在人才、权力、制度设计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具体来说,一要做好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各种制度和政策保障工作。为吸引龙头企业和社会服务组织助力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可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村民返乡创业。二是乡镇政府力行监督职责保证乡村各项法规制度的顺利实施。对于经济强人“以钱买官”等势力干扰,通过加强政府对选举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来保障选举的民主和公正性。

  4、强化党的领导,稳步推进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工作

  任何时候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不能脱离党的领导。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尤为重要。因此,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要建设学习型党组织,通过不断更新观念、创新做法,提升党的领导能力建设,解决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现实问题。二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多听群众意见,对于村民开展自治活动要给予充分的支持和保障。三要推进党支部工作规范化。关键做到党组织不独大,要理清党务、村务,规范党员参与提案、审议、决策、监督方式,把党的组织和领导与政府、村级自治组织、广大村民融合在一起,贯穿到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中,

  5、培育农村社会组织,增强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活力

  通过对其他省份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实际情况了解,农村社会服务组织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白银这样的偏远地区农村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严重不足。尤其是农村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活力自然也就不足。因此,目前在培育和发展农村社会组织方面政府除了加强以适当方式向社会服务组织购买服务的力度,更重要的要制定和安排有利于农村社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的法律和政策,除此之外,为了提高农村社会组织的服务质量就要加强对农村社会服务组织的管理和培训。

  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是一项重大而系统的工程。本文通过调查研究白银市不同村庄的治理状况,探究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路径,但是因现实中各乡村情况各有不同,不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还需要进一步了解农村经济社会状况,并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地区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成功的经验,并自主吸收,消化创新,为我所用,最终服务于白银市,甘肃省甚至整个西北地区。

  【参考文献】

  [1] 徐勇.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3.

  [2] 费孝通.乡土中国 [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8.

  [3] 贺雪峰. 乡村治理研究的三大主题[J]. 社会科学战线,2005(1).

  [4] 张艳娥. 关于乡村治理主体几个相关问题的分析[J]. 农村经济,2010(1).

  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3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基层建设问题被提上日程,越来越多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因此寻找当前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把资源、服务、管理下沉基层、做实基层,把每个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基层党组织要发挥引导作用,对社区治理做好统筹规划,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触角延伸到最基层。各个基层党组织建立横向网格,加强交流联系,优势互补、创新方式共建,互相交流学习,建设基层党建大格局。资源配置下沉,需要将优秀青年干部调到基层实践,“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争取群众工作经验,并把好的治理思路运用到基层建设中来。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基层工作的基础,是区域政治核心、领导核心,是社会治理体系中的一级重要“战区”,担当执政使命,关乎执政根基

  加强和改进基层党建工作,要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增进群众福祉为目标,不断增强基层党建工作活力和实效性。一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使基层党组织成为联结辖区内各领域党组织的“轴心”;促进工作职能转变,把基层的主责主业聚焦到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上来;坚持权责一致,赋予基层党组织在辖区内更多的领导权、话语权;落实基层减负增效政策,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二要坚持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强化政治引领、组织引领、能力引领、机制引领,引领广大人民群众坚定不移捍卫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引领各类组织做好服务群众工作并在服务中凸显党组织地位,深化党组织领导下的居民自治,努力构建“一核多元”社区治理机制。三要统筹推进各类组织、各领域基层党建联动协调发展,建立基层党建联席会议制度,推进基层党建、单位党建、行业党建互联互动,统筹推进新兴领域党建,推动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