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学习教育 > 教师/教学 > [明暗与立体的表现]美术明暗与立

[明暗与立体的表现]美术明暗与立体课后反思

素描的主要目的是表现物体的真实感,突出三维立体效果,然而三维立体的存在离不开明暗调子的塑造。下面是zhangyanqing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美术明暗与立体课后反思,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美术明暗与立体课后反思

  明暗与立体的表现教学反思

  用一节课时来完成明暗与立体的表现,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如果说单纯为了上课,这堂课已经可以结束了,当看到学生的作业,我知道一堂远远不够,不是说学生已经掌握了多种明暗的表现方法,而是一种都没有表现好,知识已经存在了,如何转化成技能,这是一个过程,要一点一滴的渗透,艺术是多元化的,就连明暗与立体的表现,都有好多种方法,我知道急是没有用的,欲速则不达,所以我针对学生作业一团黑,线条象铁丝,作业一个色调,形体不准,所出现的问题,逐一分析,逐一讲解改进的方法,让他们知道错在哪里,第2课时效果比第一课时稍有进步,我多用了一点时间,让他们消化知识,就会看到一点成果,哪怕一点点,也是值得欣慰的.

  《明暗与立体的表现》之教学反思

  本课原是人美版八年级美术教材第16册的一课内容,不知何故,近两年又被删除。多年的教学经验使我认为无论教育改革发展到何种阶段,美术课堂都不应该完全脱离造型能力的培养,所以这部分教学还是有必要的,因此一直保留此项内容。本课属于造型,表现的领域,分两课时完成。

  我校“风华杯”教学研讨活动之时,正值《明暗与立体的表现》一课的第一课时。

  “引课”是我在教学中一直注重的环节,因为要想使得一个全新的内容投射到学生心扉,必然应该有个连贯的思路和通俗的比喻。展示平整的白纸和折叠形成六面体的白纸说明平面和立体;用光的遮挡与未遮挡在物体上产生的变化,来说明明暗的变化。足以直观明了地引出新课,吸引学生的视线,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内容,我设定一条线,紧紧抓住这条线由浅入深地和学生在问答中了解本课的教学内容。从实验中观察光的变化,说明明暗变化的规律;通过教师的简单演示和PPT展示说明三大面、五大调子的形成;提问学生相关问题,学生通过思考回答问题,从而使他们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成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

  教学中展示图例让学生思考,思考中可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内容。

  老师演示仍然是美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短短的三两分钟演示却足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激情。

  “作业”是也是本课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两课时的教学,所以本课时练习的时间不多。在练习内容上不做太多限制,充分给了他们自主的权利,任意选取生活的物品选取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表达,只要表现出物体的明暗关系就达到了我们本节课的教学目的。这样可以照顾到全体同学,能力强的和能力弱的都有事可做。学生投入的热情也会高一些。而且作业也会无雷同、具特色、张扬个性的要求。

  由于本课的新知识较多,学生又需进行课堂练习,所以我给学生留出来的作业展示与评价时间相对较少,值得思考的是如何更加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从而更好地实施教学过程。如果练习时间上再能长一些,相信学生会做得更好。

  上了这节课,我感觉有很多不如意之处,比如内容较多,很多东西无法细化。

  按照新课程大纲的要求,这一领域应适当淡化专业技能的训练,而注重引导学生使用不同的工具材料,探究各种表现方法,培养创造力。因此,本课的教学让学生初步了解明暗的基本规律即可,不往深度探索,而尽可能拓宽广度,帮助学生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大胆表现出创意和个性。为了不使课堂变成教师唱独角戏,课程安排上我注意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点上,让学生的思维始终能够主动跟着老师的思路走,通过各种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热情。教师在其中穿针引线,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课堂教学本就属于一门总是遗憾的艺术,我们必然要在不断反思中才能有所进步。不足是难免的,遗憾是常有的。只是不断反思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会使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减少失误。

  六年级美术下册《明与暗》教学反思

  这次的课例教研是六年级的《明与暗》,内容是美术基础理论知识,讲起来往往会既枯燥,又很难讲,在小学高年级美术教学中,进行一些美术基础理论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更科学的观察力与绘画能力的培养。所以,在上这类课时,往往收效不理想。一直成为困惑美术教师的一个难题,也是学生学习知识时难点,所以,在这次的教学中,我注意摸索与探究,取得了一些比较浅显的反思。

  《明与暗》一课中,教学的知识点是物体在光的照射下会产生明暗的变化。如何使学生将这个知识点生动有趣又实在的学习与掌握,是本节课的难点。如果用灌输法,势必学生被动接受,效果很难保证。在教学中,我尝试探究法进行教学,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收效。

  1、运用生活的实例——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在课的引入阶段,我请学生观察一组长方体和立方体的实物如汽车,课桌等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比较与具体实物的差别,学生开始,还觉得难以比较,但经过老师的引导,学生比较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

  2、利用学具与照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探究。

  在研究立方体的透视规律时,首先要认识立方体面的变化。包括,不同位置面的多少与形状大小的变化。

  教学时,我先利用学生的学具,请学生自己探究:最多、最少能同时看到几个面?(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探究出来)在视中点位置向个方向移动变化过程中,这些面有什么变化?(这个问题,由于学生的心理定势,不易被发现)在第二个问题的探究时,为了化解这个难点,我充分利用教本上的立方体照片,引导学生用数学工具——尺来帮助学生研究认识立方体的面的透视变化规律。经过学生的测量,学生很快地发现这些面的具体的变化规律。

  3、利用现代教学设备——比较理论与实际(透视)的差异。

  为了加深明暗规律,在学生脑中建立更准确的立方体的明暗现象。我利用现代教学媒体,进行比较观察到的明暗现象与数学理论的立方体的实际区别,以便加深印象,能较快地掌握好立方体的透视规律。

  4、逐一画面——突破难点。

  在掌握了立方体的明暗规律后,请学生对着立方体的照片,进行写生,可以进一步掌握立方体的透视应用。但是,画出较为准确的立方体明暗对于小学六年级来说,确实较为困难。所以这里采用“分面”解决法,可以有效地化解这个难点。当然,有了分,就注意合,注意各面的联系与比较,就可以较轻松地画出照片写生立方体,为以后实物写生作好准备。

立体 美术 明暗

1、反思500字(2016-01-04)

2、反思(2016-01-04)

3、月考总结与反思(2016-01-04)

4、考后反思(2016-01-04)

5、考后反思600字(2016-01-05)

6、月考反思600字(2016-01-05)

7、月考后的反思(2016-01-05)

8、考试总结与反思(2016-01-05)

9、月考反思200字(2016-01-05)

10、月考反思(2016-01-05)

11、反思报告(2016-01-05)

12、考试反思(2016-01-05)